农闲在家做手工。
推荐那布其夫妇皮雕作品在法国卢浮宫参展。
2015年毛线编织培训。
走进通辽非公经济服务中心一楼大厅,人们的视线总要被正当中的通辽巧娘手工艺作品展吸引。在这方展台上,摆放的各式各类的手工艺制品可谓是琳琅满目,教人应接不暇。蒙古族服饰、蒙古娃娃、根雕、马具、剪纸、皮画、提篮挎包、花瓶果盘、坐垫摆件……样式的精巧,做工的细腻,总有一款产品会令人生出巧夺天工的感慨。而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作品当中,大部分并非出自专业的手工师傅、手工技艺传承人、手工企业商户之手,而是由我市各旗县村镇最最基层的普通妇女手工制作而成。她们是正在我市基层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支女手艺人队伍;她们既是我市巾帼脱贫行动的主要服务对象,又是助力巾帼巧手脱贫的中坚力量。
她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通辽巧娘”。
一双巧手 传承民族好技艺
最近一段时间,田斯琴很忙。作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她需要不断更新民族服饰产品新样式来适应市场需求;作为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斯琴高娃民族服装厂的负责人,她要为厂子里的几百名员工的生计而筹谋。除此之外,她还要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科尔沁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市妇联手工制作培训技师、巾帼巧手脱贫致富带头人的身份,忙着筹备最新一期的基层手工技艺培训班的开班授课,忙着回收前几期培训班学员的手工艺制品并对外销售,更忙着研发全新的融入蒙古民族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可谓是分身乏术。
田斯琴就是“通辽巧娘”队伍里的一员。早在20年前,她便靠一双巧手白手起家,自主创业,从30平米的土房,到如今拥有一间足有1500平米的大型服装厂,成为我市民族服饰行业里的一位领航人。事业成熟稳定之后,田斯琴时刻不忘回馈多年来市妇联等有关部门以及整个社会对她的关照和帮扶,一方面,她不断将产品推陈出新,创新研发更多适合当代消费市场需求的蒙古民族服饰商品,为创新发展民族传统特色精品服饰殚精竭虑;另一方面,她还清楚地意识到,如今从事缝纫行业、特别是民族传统缝纫、刺绣行业的工人越来越少,这也直接导致了蒙古族优秀的刺绣工艺技巧濒临失传。她深感对科尔沁传统服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早自1988年她就开始创办服装设计、裁剪、制作培训班。这个培训班汇集了大量热衷民族服饰、服装的爱好者和传承人,他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制作,为科尔沁服饰的传承与发扬进行大胆革新和智慧创造,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不断作出尝试和努力。
多年来,她本着随到随学,择优重点培养的原则,共向社会输出优秀学员近千人。现在这些学员已广泛分布在呼市、包头、海拉尔、通辽等地,并在当地开设了许多民族服饰店面或从事着相关工作。近年来,市妇联常态化开展寻找“通辽女手艺人”活动,不断壮大“通辽巧娘”队伍,扩大“通辽巧娘”知名度和影响力,田斯琴也在3年前被聘为市妇联手工制作培训技师。她利用娴熟的蒙古族传统刺绣缝纫技艺,把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能让广大基层妇女姐妹脱贫致富的手工艺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各旗县嘎查村屯的妇女姐妹家里。她曾先后深入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花吐古拉镇、敖本台苏木、科区敖力布皋镇等多地开展民族刺绣缝纫手工艺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一部分人先会、带动更多人全会,不定期举办手工艺技能比拼等活动激发基层妇女姐妹学习掌握手工艺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她还定期回收基层妇女姐妹制作的各类手工艺产品,帮助她们对外出售,获取效益,脱贫致富。她还在自己的工厂里开办了刺绣手艺培训班,为厂内热爱刺绣技艺的员工进行免费培训。据粗略统计,从她手中培训出去的人数已接近2000名。
在“通辽巧娘”队伍里,像田斯琴这样的民族技艺传承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在常态化开展寻找“通辽女手艺人”活动中,市妇联聘请手工制作培训技师13名,并指导其深入基层开展培训并包村发展手工产业。在市妇联手工导师下基层送培训的带动下,各旗县市区整合当地资源,发动100余名女手艺带头人进村开展手工技能培训80余期,培训妇女53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妇女800余人次,引领当地贫困姐妹通过手工技能,在促进脱贫增收的同时,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洒遍科尔沁大地。
一群姐妹 抱团脱贫奔小康
科左后旗散都苏木呼勃嘎查向来名声在外。只不过,之前是因为顶着“贫困村”的帽子,而现在,却成了连自治区妇联主席都要来视察参观的巾帼脱贫示范村。
今年春,为了能让广大留守在家的妇女姐妹都能有事做,有钱赚,呼勃嘎查妇联主席商艳红在市旗两级妇联的支持和帮扶下,成立了后旗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将整个散都苏木500多名心灵手巧的妇女姐妹团结在一起,足不出户搞起了手工艺制作。起初,由各嘎查村妇联组织带领本村人自主拉生意找订单,后来,市旗两级妇联通过通辽女手艺人电商创业联盟平台,从全国各地为他们通渠道,谋销路。合作社里的“巧娘”们平均一天能有近40元的纯收入,而这些钱都是她们坐在炕头上轻松赚来的。
商艳红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前,她只带本村的两三个姐妹搞手工制作,产生了效益后,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找上门来提出要一起干。于是,做的人越来越多,利益的雪球也越滚越大。有了合作社以后,商艳红总想着能让更多妇女姐妹从中分一杯羹,她就专门培养了几名技术员负责培训,把手工技艺送上门。后来不断有外村的妇女姐妹想要来取经,商艳红也对她们大开方便之门,甚至邀请全苏木及周边苏木的妇代会主任来本村参观。由她们手工编织缝制的福字、垫子、鞋帽衣物得到大连、沈阳、北京等地企业的一致认可,有些产品甚至远销海外。
送手工技能进家门、实现基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创业所带来的最直观的成效就是帮助一大批基层贫困妇女和贫困家庭实现脱贫增收。村民全艳玲家是呼勃嘎查典型的贫困户,儿子进了监狱,媳妇离家出走,只有老两口带着六岁的孙子生活。失去了劳动力,老两口有地难耕,又要生活,又要供孙子读书,只能靠前些年村里作保贷款买下的几头牛维持生计,日子很是艰难。
自从加入合作社以后,全艳玲家的经济状况明显有了改善。平时,全艳玲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手工艺活儿上。最一开始卖手工艺制品赚来的钱可以买米面补贴家用,后来竟有了点闲钱给孙子买点零食解馋,最近这几个月,赚来的钱竟然足够她还贷款利息,老两口别提多高兴了。全艳玲说:“现在我孙子有空还给我帮忙呢,孩子知道这些手工艺品能卖钱,替我保管得可精心了。我老伴儿也愿意让我多做这些活,家里活他也伸手帮我分担。谁能想到在家坐炕头就能赚钱呢!真要感谢妇联给我们找了份这么好的营生!”
农妇变巧娘 树和谐文明新乡风
秋收已过,深冬渐近,眼下正是农闲时间。走进科区余粮堡镇太平村,却看不到妇女们的身影。依照往常,此时节正是各家妇女姐妹串门唠嗑闲话家常的好时候,可现在,随便走进哪户人家,几乎都能看到妇女们坐在热炕头上,低头忙着做手工的场景。
“时间就是金钱,有那功夫唠嗑,不如多做几样东西,还能多卖点钱呢!”“都是手里忙的活计,也不耽误嘴上说话呀!”“家里人都支持,在家坐炕头上就能挣钱,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不耽误我吃饭休息,上哪找这么好的工作去!”“农忙时下地种粮,农闲时在家挣钱,我算一人打两份工,在我家那口子面前说话都特别有底气!”说起这手工活儿,村民们没有不满意的。
去年秋,太平村在市、区、镇三级妇联的支持下,成立了手工专业村,村里的妇女从此多了个好听的名字——“太平巧娘”。经过村镇妇联的积极协调沟通,“太平巧娘”与内蒙古成人之美手工艺有限公司建立起帮扶关系,由企业负责人于云飞负责巧娘们的手艺培训、产品订制回收等。从培训练习,到投入生产,一来二去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妇女们的参与热情也与日俱增。不到一年,就有五六十人加入到“巧娘”行列。
“以往农闲时,各家妇女无事可做,除了串门唠闲嗑,就是凑局打麻将,邻里之间话一多,难免发生误会口角,一时也有不和谐的旋律产生。自从有了这送上门的手艺活,她们麻将也不打了,门也少串了,手机、电视也不看了,即使几个人聚在一起也是结伴做手工艺活,甚至还凑成了简单的加工流水线,每个人有不同的环节分工。家里人对妇女从事手工艺制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妇女们有了一门赚钱的手艺,自信心也提高了,家庭地位也提升了,家庭关系也随着融洽起来。手工专业村的建立,文明了乡风,和谐了邻里关系,仿佛邻里之间的凝聚力也增强了!”余粮堡镇政府宣传委员、妇联主席刘战说。
成为“太平巧娘”里的一员后,村里的妇女姐妹责任、担当意识也在不断强化。长期受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扶,“太平巧娘”们也琢磨着做些什么回馈社会,多行好事。于是在今年5月,“太平巧娘爱心基金”应运而生。“巧娘”们约定,从手工制作中每赚取100元,便捐出1元钱用于扶危济困行善事。此外,妇女们参与村里各项活动的热情也与日俱增,每个人身上都充满了正能量,影响和带动他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面对市场的不景气,“太平巧娘”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主动出击,探寻新的手工艺品市场,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巧娘”的创新精神。“下一步我们打算开发手工艺制作体验市场,推出些半成品吸引客户体验手工艺制作的乐趣,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刘战说。
一个平台 助推妇女创业圆梦
心灵手巧的“通辽巧娘”得以在他们擅长的手工领域里大显身手,创业圆梦,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服务平台,即通辽女手艺人电商创业联盟。该联盟是在市妇联倡导下成立的一个为女手艺人和女性创业者提供网络学习、营销培训、融资对接、政策支持、产品更新及宣传推广、民族文化传播等服务项目的互动式的服务平台,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帮助更多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年龄偏大找工作难、家有病人出门难、身有残疾行动难的特殊群体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增收,解决生活保障难题。同时,让广大农牧区妇女农闲时间从麻将桌上走出来,参与到手工制作劳动中,既促进了家庭和谐,又促进了村风文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服务妇女创业就业和手工企业发展的同时,在助力巾帼巧手脱贫、传承民族手工技艺、弘扬民族手工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辽女手艺人电商创业联盟在2015年3月份开始筹建试运行,入驻我市非公经济阳光服务中心,设有对外服务窗口、手工作品展区,服务窗口负责受理相关业务和女手艺人微信、微博公众号、微商城及淘宝店铺等电商平台的信息更新管理。手工作品展区免费为手工企业及商户提供企业宣传及产品展示销售服务,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互补。展区今年扩大了规模,展出了50余家企业商户和4个手工编织村妇女的600余件手工作品,包含编织类、雕刻类、刺绣类、家居类、马具制作、民族服饰、民族食品制作、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美发造型等类别,通过联盟线上线下达成交易额达200余万元。联盟所在的开发区创业大厦在妇联区域化改革中,积极探索改革路径,成立了大厦妇联组织,通过“五联五促”工作法,服务辖区妇女儿童事业,女手艺人平台运营负责人就是创业大厦妇联执委,女手艺人联盟的工作也在大厦妇联组织改革中享受改革成果,在组织联建中促发展,在人员联管中促服务,在活动联手中促和谐,在阵地联用中促共进,在信息联通中促提升。联盟试运行以来,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共享非公经济阳光服务中心服务资源,为广大女手艺人在场地、培训、营销、宣传、创业指导等方面提供免费支持和帮助。在9月份全区巾帼家政服务技能大赛中“通辽巧娘”队获得优胜团队的好成绩,老人护理参赛队员银鹭获得了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在常态化开展寻找“通辽女手艺人”活动期间,全市女手艺人队伍不断壮大,类别不断丰富,在册人数达306人。不断整合各类资源,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培育了5个市级手工编织村和4个巧手脱贫示范基地,长期参与制作妇女330余人,由手工培训带头人分别包村引领,有的村还成立了手工制作合作社,负责产品开发及回收服务,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同时利用女手艺人电商平台宣传销售产品免费培训。
为进一步对接市场开拓销路,该联盟通过不断搭建推介平台,组织手工会员参加国内外各类博览会、展示会,不断提升我市手工艺品市场规模和品牌形象。推荐17名女手艺人参加全国、全区女子手工制作大赛。积极组织宣传推介活动,推荐8名女手艺人参加全国八省区第二届手工艺比赛,3人获奖;推荐4人参加创意文化产品展会。推荐戈壁魂皮雕艺术那布其夫妇参加法国“一带一路”名家邀请展暨城市文化交流活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组织13家手工企业参加了通辽北京商会手工作品展销活动;帮助6家通辽手工企业入驻北京内蒙古大厦精品门店;组织17家手工企业及商户参加了首届孝庄园端午庙会手工作品展销会,现场营业额达2万余元;连续两年组织40余家手工企业参加通辽市创业就业对接手工展销会;组织20余家手工企业参加全市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成果展和“魅力科尔沁”文化旅游节活动。连续两年开展“创富通辽·成就梦想”巾帼电商创业演讲大赛,编印了通辽市女子手工编织宣传画册,制作了《指尖舞动幸福梦》手工工作专题片,帮助手工作品宣传推广、对接市场的同时,为妇女学习提高手工技能丰富了学习资源。(李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