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兔狲
记者一行在呼伦湖拴马桩采访
窦华山训教苍鹰
草原雕野化训练
太阳刚刚升起,朝霞映在结冰的湖面上,冷寂而又艳丽。三五成群的蒙古狗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奔跑,一路溅起的白雪在半空中形成的雪雾于光线中闪耀着晶莹的光芒,为寂静的湖面增添了一抹生机和活力。不远处的冰面上,拴马桩兀自站立着,任由朔风吹打。远方,湖面万顷碧波此时已被上帝之手轻轻抚平,只有嶙峋起伏的一道道冰排还保持着冰冻前北方第一大湖惊涛拍岸的汹涌姿态。天与地,云与雪,光与冰,皆是远离尘世的自然美景,呈现出冰魂素魄般的圣洁……
12月5日,我们一行四人,赶到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吉思汗拴马桩管护站时,呈现于眼前的就是这样一幅水墨丹青。
呼伦湖素有“草原之肾”的美称,是一道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最大水面面积超过2200平方公里。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呼伦湖的保护和治理。市委书记秦义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深入呼伦湖进行调研。他强调,呼伦湖生态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保护保护再保护仍然是重中之重。全市各级一定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以最大决心、最坚决态度、最有力措施,坚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完成好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各项任务。
市委副书记、市长于立新多次调研时要求,要继续加大呼伦湖治理工作力度,严厉打击湖区内私捕滥捞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景区内外旅游景点、摊位的经营行为,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对呼伦湖的影响,切实加强呼伦湖生态环境的保护。
12月4日至7日,作为我社“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大型主题活动采访报道小组的成员,我们把选题的关注点投向了呼伦湖,决定在呼伦贝尔最严寒的季节,与她做一次亲密接触,一睹她清雅飘逸的芳姿,触碰她博大而深沉的魂灵。
相见圣湖
12月4日上午,采访组与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3名工作人员一起,从海拉尔出发,沿呼伦湖西岸由北向南进发。
下午三点多,到达第一站呼伦湖小河口景区。
小河口离湖只有数十步之遥,环境异常整洁,远处是白雪覆盖的草原,近处就是静谧安详的呼伦湖,如草原史诗般壮阔悠远。
自古以来,博爱、慷慨的呼伦湖用她的乳汁福泽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佑护着万千生灵的生息繁衍,维系着草原的生态安全。为保护这片碧水蓝天,于1986年成立了呼伦湖保护区,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4万公顷;2016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呼伦湖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自治区将迫切需要实施的综合治理项目列为一期工程,呼伦贝尔市按照“大生态、大环境、大保护”的原则,实施了18项治理工程,总投资13.7亿元。目前,已有11个项目完成主要建设任务,综合治理一期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冰封湖面常在每年十月底至十一月上旬,冰冻由湖岸开始向湖心延伸,速度很快,几天时间便可封湖。
“11月中旬,进入了冰封初期,受利益驱使,每到这段时期是私捕滥捞的高峰期,也是我们工作难度最大的时候,需要我们保护区的民警与保护区综合执法局、各管护站工作人员相互配合,24小时全天候在冰上巡逻。”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安分局旅游警察执法部民警王福说。呼伦湖水域面积超过2200平方公里,涉及多种执法保护,跨地区、跨部门执法成本高、难度大。管护区人员介绍说:“今年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了呼伦湖数字化监测平台项目,对湖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安装的热成像监控设备,可以监控到15公里范围内。”
我们从随行的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科科长彭子田口中得知,保护区综合执法局现有20余人,这里的管护人员的首要工作是资源管理,对于渔业资源管护采取划分16个护渔责任区,由保护区各管护站、公安分局各派出所、渔业公司各分厂进行分别管护、他们白天进行湖面巡护,夜间巡逻蹲守,一刻不敢放松。
“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防止有人偷捕湖中的鱼。以前执法条件比较差,要划着小船到湖中很远的地方蹲守执法,有时在执法中会与偷捕者发生冲突。现在配备了先进的执法船和执法无人机,通过不同的执法装备,立体执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震慑了偷捕者。”王福说。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已实施一年多,这也让呼伦湖的保护得到了法律层面的强力支撑。现在呼伦湖的渔业生产控制在每年冬捕季节只能生产各类鱼1000吨,其余时间严禁进行捕捞。
从年初到现在,小河口收缴的网具装满了“前四后八”整整一卡车,地笼2400多个。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是他们的保护对象。他们还饶有兴致地讲起,几年前的冬天,一批黄羊越境,当它们走到呼伦湖冰面上遇到险情,被管护人员发现后,马上前往湖面上救援,这些黄羊至今还留在保护区内,这群黄羊应为我市目前最大的稳定繁殖种群。听着他们一件一件地讲着往事,仿佛看到时光就在这“往事”中一寸寸漏掉了。临走时,王福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他说,虽然我们在湖边的工作总是风沙为舞,鸟作伴,但我们守着的是呼伦湖啊,我们骄傲啊!
12月4日晚,我们采访组一行留宿到新巴尔虎右旗,以便5日一早到达我们采访的第二站——拴马桩管护站。
结缘呼伦湖
5日下午1点我们到达了呼伦湖保护区的核心区乌兰诺尔管护站。乌兰诺尔管护站辖区湿地面积广大,候鸟种群数量也明显多于环境相对单一的其他湖岸区域。这里不仅是东北亚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也是亚洲水禽的重要繁殖地。
听说我们要来采访,正在休班的乌兰诺尔管护站站长张友从家里赶到了管护站。“这里是保护区鸟类集中分布数量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每年大量候鸟在此栖息繁殖,其中不乏珍稀品种。从最初的一个管护站,到目前又建成的3个流动管护点、8个视频远程监控,核心区管护已基本达到全覆盖式监管。”张友介绍说。“到了每年的6月份,用高倍望远镜隔岸望去,就可以看见成片的鸿雁、绿翅鸭、红嘴鸥等各种雁鸭、鸥类水禽在水中嬉戏、觅食。平时在巡护间隙,我会拿上望远镜仔细观察,从它们筑窝、生蛋、孵化及至幼鸟的生长,我都一一记在心里,那是一年当中最愉快的时光。”张友满是自豪地说。
市委书记秦义一直强调,做好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工作还要着眼长远,要建立呼伦湖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科研水平,切实加强对湖区周边生态环境、生物物种资源的监测与研究,积极推动呼伦湖长远保护和有序利用。
根据鸟类保护需求,他们科学合理设置日常巡护监测路线,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据研究,如果鸿雁等鸟类在孵化时受到干扰与惊吓,易发生弃巢,造成幼鸟因失去看护而死亡,导致鸟类繁殖成功率下降。”管护员康振坤说。
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流域内各类生物多样性指标也持续向好。2013年至今,呼伦湖保护区新记录到鸟类6种(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鹰鸮),保护区内鸟类种类由333种增加至339种。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蒙原羚纵蹄跃动,还可以欣赏到踏浪展翼的大天鹅起舞弄影。
说到与这些候鸟的情缘最深的人,他们都提到了窦华山。
窦华山是山东人,2004年因为研究生的课题,初次踏上呼伦贝尔这片热土。2006年硕士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保护区工作,至今已有10多年的时间。工作期间,先后参与了“白鹤项目”、“环保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俄跨界保护区建设”、“中国第二次野生动物普查(内蒙古、山东)”“中蒙俄达乌尔国际保护区跨国联合监测”等一些列项目,并承担着保护区科研监测的规划实施工作。2015年,他获得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的博士学位。
初见窦华山,格子衬衫,牛仔裤搭工装鞋,因为长期在野外监测,脸晒的黝黑。同事们都说,他为了监测科研数据,常年奔走在呼伦湖边,与湖水为伴,与野生动物为友。夏天,为了监测,起早晚归,连续几个月不回家。平时的他性格耿直不善言谈,但是只要谈到保护区的动物,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与野生动物的故事几天都讲不完。
12月5日,早7时30分出发前往拴马桩管护站。一路上,车窗外飘着清雪,晶莹闪烁令人迷醉。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在这歌声中,心不禁随之安静下来,好像也随着这北归的鸿雁飞回到家乡。想即刻就踏上冰冻的呼伦湖,感受她的温度和气息。
我们到达管护站时,正好赶上管护人员去巡逻,我们采访组随行前往。
因为凌晨下了一层清雪,掩盖了昨天夜里他们的巡逻痕迹。
湖面上的风清冽刺骨,更增添了呼伦湖的凛冽冷艳之美。落在湖面上的厚厚瑞雪,带来了草原春天的希望。行走在广阔无垠的冰上面,让我们身心驰骋……我们时而奔跑欢笑,时而卧雪拍照,脑海中不时更迭变换出夏季呼伦湖云卷云舒,碧蓝沉醉的芳容。
我们几个记者跟在李志国的身后,不停地向他询问。他略有腼腆,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这个今年只有四十岁的强壮男子已经在管护站工作二十年了。他的父亲退休前就一直守护着这片湖泊,他子承父业,继续着父亲的事业。
巡逻的路上,李志国驾驶着越野车在冰面上轻车熟路,因为这是他每天的必走路线。远远地望向冰面,遍布四周的清沟、清眼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如果遇见大的清沟,越野车就无法行驶,他们就要步行或者骑三轮摩托。
远处冻结的湖面凹凸不平,一些地方呈现出波浪形状。偌大的冰面上形成方向不一的清沟,清沟水波粼粼,热气缭绕。除了清沟外,还有清眼,清眼多是地下泉眼涌动的结果。清眼的冰层很薄,表面覆有一层白霜,极易给没有经验的人造成伤害。
此时,冰上的最低气温接近零下三十度,地道的冰雪世界。我们到达时,风不算大,但是要长时间在冰上巡逻,也是一种极限的挑战。这时候,说呼伦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不为过,据了解,除了在保护区内过冬的鸟类雪鸮、毛脚鵟等外,很少见到其他鸟类。冰面及周边雪原上游人不再,成了狼、狐、獾等动物经常出没的世界。
李志国讲,昨天夜里8点多,他在巡逻的时候发现有车辆上冰下网,他们锁定了大概方向位置,打算今天去取挂网,一去一回,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因为我们行车的途中,遇见刚刚裂开的清沟,中断了我们的行程。李志国开车调转车头,带我们到了日常巡逻的山崖边,这几百米长的山崖,是岩鸽等飞禽在冬季良好的栖息地。
管护站日常的工作是组织开展巡湖,防止保护区内私捕滥捞、盗猎等非法活动发生。因为巡逻密度的加大,近年来盗猎活动逐渐减少。而在70公里沿线的巡护区,要防止私捕滥捞、盗猎活动出现,还是颇有难度的。据李志国介绍,下一步,这一处山崖要安装上监控设施,这样就能有效地将栖息在此处的鸟类置于强有力的保护之下了。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人工巡护。李志国边走边说,野生动物的保护,单靠我们管护站的几名员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日常监测的同时,还不断向周边牧民宣传。只有当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后,才会自发地参与保护。他指着远处的三辆摩托车说,那是呼伦湖渔业公司的人也在巡逻。
返回管护站的路上,我们在想,正是有了像李志国一样在呼伦湖畔世代生活的人,他们把青春岁月盛满了对故乡的热爱,把汗水洒在了这四季轮回的水面,才有了这一片大泽的丰腴安康。
保护有生命的湖
7日上午,我们跟随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和呼伦湖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前往拴马桩管护站放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兔狲。到达目的地时已是下午1点多。据了解,此次放生兔狲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伦贝尔市林业局与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生中心的合作项目。
我们看到被放生的兔狲带上了追踪项圈,“这个项圈通过太阳光照充电,使用期限大概3年,价格在1万元左右,它的重量小于兔狲体重的5%,非常适合佩戴。”窦华山向我们介绍说,通过追踪监控,我们可以方便、真实地记录野生动物日常的活动领域、节律以及栖息地选择,这也为建设以科学数据为支撑的智能化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夯实基础。
和我们匆匆聊了几句,窦华山就和同事搜寻兔狲的脚印了,不难发现,爱护动物和研究动物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通过这次近距离的交流,我们第一次真正对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人员有了一个真实的了解。
“我们这次活动是国内首次在野外放生兔狲,之所以在拴马桩放生,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比较适合它的繁殖和生存,气候适宜。另一方面是因为湖边的山崖有很多洞穴,周边的生态环境比较好,人为干扰少。”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松涛说。
呼伦湖保护区作为创始成员的中俄蒙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跨三国建立的国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示范区域、热点区域。呼伦湖保护区的国际影响力、研究价值和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今年4月呼伦湖保护区协助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我市成功举办了“发展21世纪东亚水鸟有效联合监测”国际研讨会,8个国家的3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致力于建设东北亚最大的候鸟迁徙时时监测网络。7月,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两家单位联合开展了鸿雁卫星追踪工作,期间共给240余只鸿雁佩戴了卫星追踪器,为该物种迁徙规律的研究和栖息地的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巡护和打击,大规模盗猎的枪声已经远去,摆在管护员面前的任务是将保护区的工作从单纯候鸟保护,向湿地生态系统、数字化保护的监测、研究、保护与管理转移。
窦华山在保护和研究鸿雁栖息的过程中,他深刻感到,要保护珍贵物种就必须保护它的栖息地——呼伦湖。“我们不仅要保护候鸟,更重要的是研究候鸟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窦华山认为,只有把候鸟本身的研究和环境栖息地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高效保护与管理。
窦华山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既要让野生动物得到繁衍,又要保护好这片湖泊。”令大家惊喜的是,因为呼伦湖周边环境的改善,更多的野生动物在这片保护区内安家落户。“2013年至今,呼伦湖保护区新记录到鸟类6种,而此前有些鸟类从未在呼伦湖出现过,甚至还有些鸟类因为爱上了呼伦湖而改变了迁徙习惯。”窦华山说。
连日来,我们一直与保护区这些最基层的管护员们探讨,保护区未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他们心目中保护区最完美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其中,窦华山说了一段特别深刻的话。他说:“检验一个保护区好与坏的标准主要是看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是否保护完整。把自然还给动植物,把保护区变成动植物的家园,让保护区内的人民享受到生态环境变好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一个保护区才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是的,呼伦湖保护区已从最初的看管,到逐步建立起国内领先的覆盖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再到最终实现建立一个能够承担国家级或世界级湿地生态观测任务的、高标准高水平的机构,开展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经济发展如何相适应的示范性系统研究工程,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引领东北亚候鸟保护工作为突破口,推动区域自然保护上新台阶这样一个宏大目标,我们相信,未来的保护区一定会是人间的天堂!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乌兰诺尔管护站站长张友说了一句话,也许这句话最能代表所有保护区管护人员的心声。他说:“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这让我们放下心来,心无旁骛。有了方向就有了奔头,今后我们工作起来也就更有动力了。”
我们跟张友约定,明年6月,我们采访组还要过来,那时再来观看成群结队候鸟回归的壮观景象。
春归不远,思春心切!(记者 张红杰 蒋丽娜 邱春凤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