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 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主办

设为首页 收藏 登录

靓丽内蒙古

当前时间

活力内蒙古官方账号:

头条新闻 时事要闻 盟市新闻 图片新闻 政策解读 教育资讯 地方经济 民生有约 草原科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盟市新闻

“通辽巧娘”:传承技艺赚钱致富两不误

分类:盟市新闻  2018-01-05 14:45:59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热度:
在通辽非公经济服务中心一楼大厅正中央,有一个民族手工艺品展台,展台上的蒙古族服饰、蒙古娃娃、根雕、马具、剪纸、皮画、提篮挎包、花瓶果盘、坐垫摆件等物件个个样式精巧,做工细腻,令人称奇。

  在通辽非公经济服务中心一楼大厅正中央,有一个民族手工艺品展台,展台上的蒙古族服饰、蒙古娃娃、根雕、马具、剪纸、皮画、提篮挎包、花瓶果盘、坐垫摆件等物件个个样式精巧,做工细腻,令人称奇。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作品并非出自专业手工人士,而是由通辽市各旗县村镇普通妇女手工制作而成。通辽市妇联给她们起了个名字——“通辽巧娘”。

  田斯琴就是“通辽巧娘”队伍中的一员。早在20年前,她便靠一双巧手白手起家,自主创业,从30平方米的土房,到如今拥有一间1500平方米的大型民族服装厂,成为通辽市民族服饰行业的领军人物。3年前,在通辽市妇联开展的寻找“通辽女手艺人”活动中,她首批被聘为市妇联手工制作培训技师。为保护和传承蒙古族优秀的刺绣工艺技巧,田斯琴除在企业创办服装设计、裁剪、制作培训班,还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民族刺绣缝纫手工艺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一部分人先会、带动更多人全会,并不定期举办手工艺技能比拼等活动,激发基层妇女学习掌握手工艺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定期回收手工艺产品,帮助她们对外出售,获取效益,脱贫致富。

  在一批像田斯琴一样的手工制作培训技师带动下,“通辽巧娘”队伍不断扩大,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据统计,目前全市“巧娘”已达5000多人,其中手工艺带头人100多人。

  科左后旗散都苏木呼勃嘎查向来名声在外。只不过,之前是因为顶着的是“贫困村”的帽子,而现在,却成了巾帼脱贫示范村。

  2016年春天,为了能让广大留守妇女都有事做、有钱赚,呼勃嘎查妇联主任商艳红在市旗两级妇联的支持和帮扶下,成立了科左后旗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将散都苏木500多名心灵手巧的妇女组织起来,学习制作手工艺品,足不出户就能脱贫致富。

  商艳红介绍,合作社成立前,她只带本村的两三个姐妹搞手工制作,有了效益后,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找上门来提出要一起干。于是,她专门培养了几名技术员负责培训,把手工技艺送上门。做的人多,利益的雪球也越滚越大。现在她们手工编织缝制的福字、垫子、鞋帽衣物等获得大连、沈阳、北京等地企业的认可,有些产品已远销海外,“巧娘”们日均收入近40元。

  村民全艳玲家是呼勃嘎查典型的贫困户,儿子服刑,媳妇离家,只有老两口带着6岁的孙子生活。失去了劳动力,老两口有地难耕,要生活,又要供孙子读书,只能靠前些年村里作保贷款买下的几头牛维持生计,日子过得艰难。自从加入合作社,全艳玲家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平时全艳玲把空闲时间都用在制作手工艺的活儿上,通过卖手工艺制品还上贷款利息,老两口别提多高兴了。全艳玲说:“现在,我孙子有空还给我帮忙呢,老伴儿也帮着分担家务,坐在家里的炕头上就能赚钱,真要感谢妇联给找到这么好的营生。”(记者 郭洪申 实习生 李睿红)

天堂草原

更多>>

热点排行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