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 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主办

设为首页 收藏 登录

当前时间

活力内蒙古官方账号:

内蒙古好人 公益活动 励志故事 正能量加油站 好人好事爆料台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草原正能量 >> 内蒙古好人

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杨桂花:救助弱势写大爱

分类:内蒙古好人  2015-05-10 10:53:37  来源: 内蒙古日报   热度:
走进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你就会立刻感觉到这真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群体,杨桂花就是这里的一个普通职工。

  是谁?救助站是干啥的?

  走进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你就会立刻感觉到这真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群体,杨桂花就是这里的一个普通职工。岗位很普通,但他的事迹却让人感叹唏嘘。

  24年的爱心守望

  杨桂花,从22岁起就来到了这里,在一个单调、脏乱的岗位坚守了24年。24年,对人生来说,并不短暂。24年,每天面对着生活无着的女性流浪乞讨人员,为她们提供贴心服务,把自己真诚的爱心全部献给了这个困难群体;24年,她帮助被拐卖的怀孕妇女顺利生产,她精心照料癫痫病患者,她为精神病患者的心灵疗伤,她帮智障和老年痴呆人员洗衣喂饭……具体人、具体细节,她也记不清有多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在这些人的周围度过的。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弱势无助的人员好应付,为他们服务,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甚至挨打挨骂也是家常便饭。这需要耐力,更需要出自心灵深处的爱的奉献。

  1991年,杨桂花来到呼和浩特救助管理站。一踏上工作岗位,对于一个干净爱美的姑娘来说,如何面对那些陌生的工作对象——满身散发刺鼻气味的流浪乞讨者、目光呆滞的智障人员、大喊大叫的精神病人……跨过这道坎,需要觉悟,更需要勇气。有几次,她想找领导要求调岗,但当时女值班员紧缺,她的愿望没有实现。“只能咬着牙坚持。”这一坚持就是24年。一路走来,她不仅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而且还学会了多种服务技能,成为救助站的“多面手”。贴心服务、助产护理、心灵疗伤、洗衣喂饭、急救患者,等等,她都有一套成型的办法。24年站在一个岗位上,在枯燥、劳累、脏乱中渡过。登记、洗澡、打水、送饭、谈心……她用自己的超强耐力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特殊群体。

  24年的爱心守望,随着与受助人员的密切接触,杨桂花对这些特殊困难者有了更深的认识,渐渐地从刚开始的害怕、厌烦转变为同情和关爱。她深深意识到,救助弱势,行的是国家民族的大义,付出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爱,自己的行为,就是党和人民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自己的坚守,就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取向。只有这样的高度自觉,才成就了她受到全社会尊敬的高大形象。

  感人的故事说不完

  杨桂花的坚守,自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她是“中国网事·感动2013”上榜人物,她的感人故事有一大串。

  1998年冬天,自治区公安厅办案人员解救了一名被拐卖妇女,送到救助管理站时已怀有身孕。一天,正值杨桂花当班,这名妇女说自己肚子疼,还没送到医院,孩子就出生了。杨桂花赶忙脱下自己的棉衣包住孩子,帮着医护人员将连着脐带的孩子和这名妇女一起,推进了手术室。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17年,杨桂花却久久未能遗忘。因为这是她有生以来最紧张、最害怕的一次工作经历。两天后,母子俩被平安地接回救助站,杨桂花又扮演了一个新角色——月嫂,给没有母乳吃的孩子喂奶、洗澡、换尿布,给产妇熬小米粥、煮鸡蛋面,一直照顾了40多天。后来,在护送母子俩返乡时,这名妇女依依不舍地拉着杨桂花的手说:“辛苦你了,等孩子长大了,我一定带着他来看你。”

  有一次,天下着小雨,一名患有精神病的妇女被送到救助站。这名妇女浑身上下沾满了污泥,杨桂花想给她洗澡并换洗一下脏衣服,没想到妇女一伸手死死地揪住她的头发,用力撕扯,生生揪下一缕头发。同事们听到叫喊声,赶来抱住这名妇女,杨桂花才得以脱身……类似此次被精神病患者打骂,是杨桂花常遇的事。一次,两名患有精神病的妇女病情发作打了起来,杨桂花和另外一名女值班员上前劝阻,都被打了耳光,其中一个病人对杨桂花拳打脚踢,杨桂花腹部受伤,住了一个星期医院。

  “发火也解决不了问题,耐心忍一忍也就过去了。”杨桂花经常对同志们这样说。“干我们这行,得会‘哄人’,甭讲大道理,更不能发火。”杨桂花说,救助站滞留的受助人员,大多是智障、老年痴呆症患者,也有一些是上访户。站里常常有职业乞讨人员,他们嫌救助站影响自己的乞讨收入,不愿留住,站里怕他们冬天被冻坏,必须得哄着他们留下来。

  一位叫李改梅的受助智障妇女,吃饭需要喂,经常在床上拉尿。杨桂花值班见到她时,总会哄上几句:“咱得到厕所拉尿,听话就给吃一块糖。”她一哄,李改梅就照着做。日子一久,李改梅对杨桂花分外亲切,依赖感也越来越强,智障的种种表现也渐渐淡化。

  救助站周站长深有感触地说:“经常看到杨桂花给流浪者梳头、剪指甲,像对待家里人一样。一般人一次两次能做到,她可是几十年如一日啊!”

  采访时,巧遇被救助过的张燕打来电话。杨桂花告诉记者:“28岁的张燕,从小就和母亲在外讨饭,智力有些障碍,来过救助站七八次了。前年她母亲过世了,孩子又来到救助站,她一进来就认出了我,说你是桂花阿姨,你还得给我扎小辫儿。”能让被救助者记住,杨桂花顿感欣慰。电话这边杨桂花叫着“宝贝”,电话那端有些表述不清的张燕一聊就是20多分钟,迟迟不愿挂电话,杨桂花一直耐心地倾听着。杨桂花就是这样,以惊人的耐力面对着一个个救助对象,完成着一件件常人难以想象的抚慰心灵的任务。

  类似上述小故事,可以说经常在杨桂花身上发生着,也可以说她的人生全部经历就是由救助弱势、大爱真情组成的。限于时间和篇幅,我们只能从她千万故事中的片羽飞鸿中,领略她的感动人生了。

  在赞扬和荣誉面前

  24年,时光荏苒。多年来,杨桂花送走的被救助者换了一批又一批,由于都是非痴即残的特殊群体,能记住她的人屈指可数。杨桂花说,这不仅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心的体现。救助站工作人员面对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困难群体,只有带着情感工作,带着责任担当付出,才能感化对方,才能使自己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这是我应该做的事。”面对感激和赞扬,杨桂花总是用这句话轻轻回应。杨桂花是站里工作年头最长的救助员之一,站里没有专门的护理员,全靠这些老员工传帮带。为此,他连续十几年被评为救助站先进工作者。

  “我只是尽职尽责而已!”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荣誉,杨桂花淡淡地回应。在自治区救助管理系统,人们因为有了这朵美丽的桂花而感到职业的光荣。杨桂花是”中国网事感动人物”的两次提名者,是“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的入选者,2013年,她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 。她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后,一颗甘于奉献的心依然是那样平静。自1991年以来,她一直坚守在救助管理员岗位上,一颗平常心,从不懈怠的精神,火一样的热情,时时在她身上散发着。为流浪乞讨人员服务,用爱心温暖了一批又一批特殊群体。她的付出,她的辛劳,她的汗水,让数以百计的孤残人员走出救助站,走向社会,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弱势优先,是文明社会的行事规则;救助站,是鲜为人知的国家救助弱势群体的机构。近日,记者专程来到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采访了一位救助工作战线上的模范人物杨桂花。我们通过她的事迹,可以洞察这一特殊工作群体的精神风貌,亦可领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大家庭里的大爱真情。(赛男)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