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是北方游牧民族数千年历史的写照,蒙古族继承了东胡、匈奴、鲜卑等民族的刀具形制,并在不断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继承和改良,演变成为沿用至今的蒙古刀。
蒙古刀是游牧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蒙古族传统工匠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内蒙古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硕果丰茂。本版已经介绍过皮雕画、金银铜器、蒙古包、剪纸、马头琴制作等内蒙古工艺美术类别,让我们继续走进内蒙古工艺美术的世界,领略蒙古刀的独特魅力。
——编者
蒙古刀见证历史巨变
也许你听说过新疆英吉沙小刀、西藏藏刀,或者神泉宝剑、云南户撒刀,而这些刀具却取代不了蒙古刀在蒙古族心中的位置,精美绝伦的蒙古刀,记载着草原人民的勇敢、智慧和辉煌。
传统蒙古刀有直刀和弯刀两种。
蒙古族吃手把肉时一般都使用直刀,几乎每个牧民家里都离不了这个好工具,用它割牛羊肉,是蒙古族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传统蒙古刀较为实用,鞘中有空,可插象牙或驼骨筷子。
蒙古弯刀是骑兵在近身肉搏中,吸收了波斯风格,逐渐改良的一种蒙古刀类型,它不需要士兵运用过多的自身力量,靠马匹的冲击就可以斩杀敌人。此外,弯刀的形状利于劈砍和发力,且不容易断,当时的战场主要是皮质的铠甲,弯刀对皮质铠甲有很强的切割能力。
蒙古刀除了用于生活和战场,还是蒙古族男子的重要配饰。其刀身一般采用优质钢材打制而成,刀身的材料视主人身份和富贵程度的不同区别制成,所用材质主要有金、银、铜、铁、珍稀木材、牛羊角、牛骨、驼骨、皮质等。刀鞘上一般刻有龙、虎、兽头、云纹等图案,或雕或镂,有的填烧珐琅,有的镶嵌绿松石、珊瑚、宝石等。
草原上的工匠们最拿手的技术就是做刀,牧民自己在刀片上安个手柄,也是一把蒙古刀。在蒙古族心中,蒙古刀是腾格里所赐的圣物,像征着好运和平安,它不但是防身之物,还是镇宅避邪之宝。
时光流转,蒙古刀见证了历史的巨变、草原的故事,今天的蒙古刀既不用于战场,也不会被随身佩戴,而大多是作为工艺珍品为人们所熟知。
老刀匠的故事
从1990年在工艺厂做刀开始,王春已有27年的制刀经验,和别的铁匠不同,王春做刀喜欢琢磨,酷爱美术的他喜欢先把样子画在纸上,再动手制作。
据王春介绍,蒙古刀独特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些特殊的制作材料上,如做刀把的牛骨、牛角,这些材料并不是拿过来就能用,要经过一些预处理。牛骨是选用牛腿骨,然后要经过水煮脱脂、漂白。牛角也要经过取芯、晾干、蜡煮、添芯、压制等工艺处理后才能使用。
蒙古刀的制作工序复杂,多达上百种,归纳起来主要有锻打、粗磨、细磨、淬火、精磨、抛光、细抛光、沙光等。
“要做一把好刀,磨是主要的。无论从刀的亮度、薄厚来看,手工磨制出来的效果是机器加工代替不了的,这是我坚持手工制刀的原因和动力。”王春说。虽然机械条件越来越现代化,但他依然坚持手工磨刀。
王春坦言:“在工艺美术这几大类里,做蒙古刀算是比较辛苦的,并且有危险性。打磨用的砂轮和布轮转速很高,一不留神就会受伤。”
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最严重的一次受伤,那时他正在给一把刀抛光,刀挂在布上弹出来,正巧扎在王春的大腿动脉上,鲜血如注,被送到医院时王春已经昏迷了。这次意外险些要了他的命,可住院还不到一个月,他就嚷着要回去工作。他说,作为一个手艺人,就不能闲着。回家后,王春收藏了那把让他受伤的刀,他笑着说,要留个纪念。
细看王春师傅的手,布满大大小小的伤痕,最长的一道伤口有七八厘米。这是一双饱经沧桑的老匠人的手,这双手记录了他的成就、他的过往,还有他与蒙古刀的一世情缘。
“我做过最大的一个蒙古刀,有2.6米,重100多斤,那是我第一次尝试做那么大的刀,为了给刀减重,我还专门改良了制作材料,花费了我半个多月的时间。”王春说。
在同行们做旅游商品出售时,王春仍然坚持手工制刀,闲下来的时候还帮助别人修复一下破损的旧刀,他坚信,真正的好东西是能传下去的。
传统产业面临困境
记者在大召附近、公主府步行街等地走访,发现出售蒙古刀的店面特别少,这是意料之外的,仅有的几家还是摆在不显眼的位置,种类也不多。
一名店员告诉记者:“由于快递不允许邮寄蒙古刀,很多游客只能忍痛割爱,没有了旅游业的带动,蒙古刀产业自然慢慢就走了下坡路。”
曾经,在呼和浩特有十几家工厂制作蒙古刀,大家相互竞争,蒙古刀的款式不断更新。在呼和浩特人的记忆中,每个工艺品店、特产店都会摆上一些蒙古刀,来往的人都喜欢拿在手里把玩,甚至还要带几把送给亲朋好友。
记者联系了几家知名的民族工艺品厂,他们的负责人表示,近几年已经不生产蒙古刀了。记者又在网上找了些内蒙古旅游工艺品网店,也不见蒙古刀的踪影,而大多是皮画摆件、骆驼毛绒玩具、钥匙扣一类的旅游商品。
王春告诉记者:“曾经那些一起制作蒙古刀的朋友,大多转了行,现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人还在坚持。”听到老师傅说这番话,让人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没有人继承这门手艺,才是真正的可怕。
也许是因为对蒙古刀太熟悉,反而关注太少了,也许是因为刀具的特殊性,制约了它的发展。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做点什么。
蒙古刀就像是一个蒙古汉子,在战场上桀骜不驯,在生活中朴实腼腆。
“我认为咱们传统的蒙古刀要比其他的刀都漂亮,简单、朴素。以前,我们的工作环境那么苦都坚持下来了,现在更不应该放弃。据我了解,还是有很多人很喜欢蒙古刀的,只是缺乏一个平台。现在很多蒙古族题材的电视剧还是会找我制作道具,《成吉思汗》里演员们佩戴的蒙古弯刀就是出自我手。”王春自豪地说。
让古老手艺历久弥新
王春会做的蒙古刀的样式有100多种,做过的刀不计其数,却从未给自己留下过,他说:“会什么,就不缺什么,只要手艺在,随时都能做出来。”这是一个匠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也是对文化的自信。
多年来,王春一直在改进蒙古弯刀的样式,也尝试着在刀鞘上加入皮雕、镶嵌、彩绘工艺。为了解决蒙古刀的安全运输问题,王春也曾想过把刀装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作为观赏之用。
“我知道很多地方都有刀文化博物馆,我常在想,可不可以找一个地方,建一座蒙古刀文化博物馆,把各种各样的蒙古刀都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蒙古刀的历史、了解蒙古刀的文化。”王春说。
没有什么事情的发展是不经历波折的,蒙古刀的精神就在于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感谢那些像王春一样的匠人,这是一群真正的民族文化守护者,正是他们的执着,让古老的手艺传承,为世间留存住了永恒的美好,历久而弥新。
每一把蒙古刀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它的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是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蒙古刀的文化魅力还在于它的精神价值,它是北方草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产物。
民族艺术品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专属品,它来源于生活,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蒙古刀文化是一块“宝地”,应该有更多的人来挖掘、创新。(徐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