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 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主办

设为首页 收藏 登录

当前时间

活力内蒙古官方账号:

草原历史首页 草原往事 历史人物 钩沉揭秘 考古发现 老照片 地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草原历史 >> 老照片

回忆我们生活过的老包头

分类:老照片  2015-02-28 13:24:10  来源: 包头热线   热度:
  翻开旧影,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钢铁大街,见证了包头一步步迈向“现代化都市”的步伐;走近民俗。

  回眸往事,国家领导人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即刻浮现在我们眼前;打开档案,王若飞写给舅父亲笔信的复印件仍静静躺在今天东河区通顺街3号的泰安客栈;翻开旧影,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钢铁大街,见证了包头一步步迈向“现代化都市”的步伐;走近民俗,二人传如何落地生根包头也许就有了答案;尝尝美食,老包头人舌尖上最不舍的可能就是一壶砖茶陪伴在侧的稍美……

  让我们打开封尘的记忆,回忆我们曾经生活过的老包头。

早期的一宫

  那条通向远方的路是建设路,全长11公里,连接包头新旧两大市区。  

那些年的一宫


如今的一宫

  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在1956年建成位于市三区交界处,是当时一个设施、功能齐全,集娱乐、食宿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参照北京工人俱乐部建造而成,是当时包头规模最大的影剧院,也成为包头市的地标性建筑。

  据了解,一宫曾经接待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乌兰夫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是包头市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也被人们称为“包头市的人民大会堂”。具有市政府礼堂功能的剧场,可容纳观众一千多位,全国许多著名艺术团体都曾在这里演出,马季、袁世海、王昆、盛中国、彭丽媛、毛阿敏、殷秀梅等著名艺术家都在这里献过艺。

  如今的一宫经过几次的加固、维修,面貌已焕然一新,但仍保留了影剧院的功能,二楼、三楼均出租给培训班、旅行社、超市等。  

早期的包头东站


  1984年,包头东站建成,内部有当时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候车室,远处白色直线就是包头老飞机场。  

如今的包头东站

  当年,包头东站站房上高耸的大钟成为东河区甚至是包头市的标志,大多数铁路职工都将大钟作为校对时间的依据。

  包头东站站房于1976年开始筹建,1984年12月投入使用,主体建筑面积9480平方米,投资310万元,当时是京包线、包兰线上规模仅次于北京站的客运站站房。整个建筑坐南朝北,最西面是行包房,向东是钟楼,钟楼的底层是售票大厅,钟楼旁边是出站口,再往东是候车大厅。候车大厅是传统的长方形建筑,中间是进站大厅,东西两侧为上下行旅客候车厅。  

上世纪50年代末的钢铁大街

  提起北京马上会想到长安街,提起上海首先会想到南京路,同样,说起包头也不能不说钢铁大街。

  钢铁大街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标志性街道,有“中国西部第一大街”“内蒙古长安街”等美誉,为1954年中央直接规划命名,曾是全国最宽的街道(1954年——1987年间),是包头重要的街道之一。

  关于钢铁大街的命名由来,根据老一辈工人师傅口口相传的说法是:1959年,包钢第一高炉产出第一炉铁水,周总理亲自慰问炼铁一线工人,那张著名的铁花飞溅的图片(钢花香烟包装)就是如此得来的了。当时第一高炉产出了铁水也产出了矿渣,日本商人要花大价钱购买矿渣(因为矿渣中含有稀土)。周总理亲自下令,不能卖给日本人,我们拿来奠基,然后从此以后的矿渣就全部都拿去铺在钢铁大街下面了,所以,这条8公里长的主干道被命名为钢铁大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钢铁大街的终点就是包钢,所以因此命名。  

包钢的第一座高炉

  

钢花香烟的包装

  

如今的钢铁大街

  1956年,钢铁大街还是沙石路,全长7.3公里,宽60米,东起第一工人文化宫,西至昆都仑河。当时,钢铁大街上只有包头第一工人文化宫、包头宾馆(最早叫“交际处”)、昆都仑商场(如今的包百大楼)三处建筑物。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钢铁大街两侧的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多,万达广场、王府井百货、海德酒店、国贸大厦……

  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钢铁大街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也见证着包头从“一片荒凉”向“现代化都市”的巨大变迁。  

早期的原东河区政府大楼

  

如今的原东河区政府大楼

  东河区政府旧址1954年落成,位于南门外大街与环城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处,仍然保持着当初的建筑风格。通体红色的楼体虽然已经显得很陈旧,但从绿色的古典窗框和屋檐,传统的墙面花纹仍能看出当时的气派。该楼建成后,东河区政府相关机构一直在这里办公,直到新政府楼启用,使用了四十多年。

  现如今,独门独院的这处建筑似乎比以前更热闹了,东边开了一家大型旅馆,正面商用,院子成了停车场。据知情者透露:这处建筑已经卖给了私人。

  

早期的大福林饭店

  大福林饭店于1934年创立于天津,1956年为响应国务院号召,支援包钢建设,在创始人李德明的带领下,38人全部离乡西行,来到塞外包头安营扎寨。当时这38人大多都不到30岁,大家充满信心和期待,可以到大草原看到牛羊、骆驼、马群,看到蓝天白云,看到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但是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包头与天津相比,一个是荒凉的土街,一个是繁华的世界。当他们在包头沼潭火车站下车时,就遇到了一场大黄风。豆大的石子都能刮起来,吹得连眼睛都睁不开,周围昏天黑地,只有路边几盏昏暗的灯炮被风吹得来回摇摆。有些家属当时就哭了。后来领导动员大家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支援包钢建设就是红心向党……慢慢地,大家逐渐适应了在包头的生活。

  从天津来的大福林饭店让包头人兴奋不已,光听到这名字就觉得颇有气派。当时的大福林饭店叫包头市第六食堂,营业面积为400平方米,属于规模较大的饭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从那时起,大福林人通过创新经营方式,参加各种食品展览会,拓宽视野,与包头当地菜品结合等策略,最终在塞外钢城立住了脚,得到了包头人民的信任和尊敬。这张照片就是当时全体职工在大福林饭店门前拍摄的,它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如今的大福林饭店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包头阿尔丁南大街

  

如今的阿尔丁大街

  阿尔丁大街是包头市的标志性街道。它是包头市南北走向最主要的一条干道,双向10车道,北部路段有中心绿化带,全段有机动车非机动车绿化隔离带、街边绿化隔离带,宽150米。

  关于“阿尔丁大街”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故事。当年负责起地名、时任规划局规划科副科长的任念祖说,“阿尔丁”是蒙语的直译,也就是‘人民的’意思。在包头市最早的规划中,作为城市纵轴的阿尔丁大街和城市横轴钢铁大街一样重要。在当时的社会,全国各行业中,凡是涉及到非常重要的方面,必然要用‘人民’来称呼,比如‘人民日报’、‘人民银行’、‘中央人民广播’等等。

  “在为这条街道起名时,我们也考虑到它对于包头市的重要性,同时也想表达对人民的尊重。然后又考虑到包头市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可以用蒙文来起地名。当初确定的名字叫‘阿里特大街’,这个名字叫了大约有10年的时间,最老的包头地图上也用这个名字。后来,包括来包的外地人中一些懂蒙语的内行看见后发现,这样的叫法完全是语法错误。他们解释,在蒙语里,‘阿里特’的意思是‘人民’,‘阿尔丁’才是‘人民的’,在他们的建议下,文革后,‘阿里特大街’改成‘阿尔丁大街’,并且一直到现在。”任念祖说。

  按照老规划,阿尔丁大街市中心地段宽为80米,南段为60米,最南到火车站,最北到莫尼路,再北则是郊外。1958年建设至包头火车站路段时仅仅有7米宽,后来在城市建设中出于需要逐步升级改造并加宽,现今成为包头市的一条景观大道。  

80年代的包头百货大楼

  

如今的包头百货大楼

  55岁“高龄”的包头百货大楼一直是包头商业的“城市名片”。在许多人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童年的白球鞋,上学时的自行车,工作后的手表,结婚时的缝纫机,无不与包头百货有着难以抹去的记忆……

  现如今,随着包百商业圈的逐步形成,包百商圈的繁荣显而易见,周边百货商场的竞争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百货商场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已经到来的群雄逐鹿时代。当然包百大楼也不甘示弱,2011-2012年邀请和桥机构对其进行改装设计,这是包百自建店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扩建装修。  

妙法禅寺(摄于1950年)(摘自《老包头影集》)

  

如今的妙法禅寺

  妙法寺亦称吕祖庙,包头吕祖庙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吕祖庙街,始建于清咸丰末年, 起初只是一个简陋的小庙,同治五年(1866年)扩建,庙号“妙法禅寺”,过去曾被称为包头“十大寺庙之一”。

  寺庙的主要建筑为无梁殿宇,砖石券顶,别具一格,建筑布局有五进院落,三层大殿,配殿,禅堂僧舍,库房53间,连同庙门对面的戏台共占地四、五十亩。庙内原有很多壁画,浮雕,金字匾额。主持共传六世,常住和尚十六、七人,农历四月初八日为庙会。十年动乱中庙内文物盗毁一空损失严重。近年来经过多次修复和扩建,成为包头市重要的旅游参观景点之一。 2008年5月28日,因包头市大风起火,部分大殿遭火灾烧毁,但吕祖庙殿安然无恙。


包头老照片

分享到: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