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年前,忽必烈率军征战,经过几天的激战,三军将士都人困马乏,思乡情切。这时候,忽必烈突然想起了故乡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肥壮的牛羊,想起在家乡同战士们一起烤羊肉的情形。为了振奋士气,命人找来几只肥羊,并吩咐厨师马上烧火烤肉。
谁知,正当厨师准备烤羊的时候,敌情突发。厨师一看做“烤羊肉”来不及了,忙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一搅和,捞到碗里,加了点调料送到忽必烈面前。
忽必烈匆匆吃过后,打破敌军,获得一场大胜。在庆功宴上,忽必烈又想起了当时的羊肉,让厨师再依法炮制来分给将士们。众将领也对它赞不绝口。厨师趁机请忽必烈为此菜赐名,忽必烈想了想,说:“干脆就叫涮羊肉吧。”就这样一道风靡祖国大江南北的名菜由此得名。
涮羊肉这种一涮即食的烹调方法,在元代被排入宫廷御膳之中,明代以后仍是宴上佳肴。尤其是在清代,由于满族在历史上与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缘源,“涮肉火锅”已为清宫冬令佳肴,在清朝各季的御膳单上,“野意火锅”“羊肉火锅”已冠众肴之首。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旧都百话》记载:“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涮羊肉以其选料精良,加工细腻,调味讲究,自涮自吃,尽随人意而搏得人们的赞赏。加上要求切得薄而整齐均匀,需达到薄如纸,匀如日,齐如钱,美如花。每斤肉要切六寸长,一寸五宽,80至100个肉片。调味上共用7种调味料,芝麻酱、绍酒、腐乳汁、韭菜花、酱油、辣椒油、卤虾油,吃时并配以糖蒜,更觉清爽可口。也正因调料众多,可以按个人的口味随意调配,所以,涮羊肉是一种真正的众口易调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