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就是“冷”
在多数人印象中,内蒙古的冬天冰封雪飘。这个四季分明的地方给大自然的任性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任其发挥。内蒙古地域宽广,草原无边无际、湖泊星罗棋布、沙漠浩瀚千里、森林绵延不断,用“自由自在内蒙古”形容这片富饶的土地正符合其气质。春夏你尽可感受万物复苏和芳草青青的清爽宜人,秋冬你可感受五彩斑斓与纯白无瑕的视觉震撼。
很多人说越冷越向北,也有人说到内蒙古找北去,还有人说越冷越热情。在呼伦贝尔有一个叫根河的地方,这儿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冷极村。冷极,是形容天气寒冷到了极致。这里曾经有过零下58℃的极低气温。“这样的冷我是没有接触过的,来了就很兴奋,你不知道的是你原来可以接受,更不能想象的是你还乐在其中,南方人对这样的冷是畏惧的,可感受过之后却是痴迷。”一位脱掉外衣挑战零下39℃严寒的南方游客说。
圣诞节的欢乐气氛,漫天冰雪跟零下气温于你来说还那么“冷”吗?被洁白的冰雪厚厚覆盖的敖包,静静地立在草原上,以最圣洁的姿态接受着人们。围绕敖包周围的雾凇,晶莹剔透、玉树琼花,在银白世界中踏雪而行、倚松放歌,你融入的不只是自然,还有内心。
蒙古族的那达慕隆重、神秘且具有趣味性,牧民身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草原深处,祈福、比赛、聚会。那达慕也成为游客体验蒙古族传统、了解蒙古族习俗、深入牧民生活的途径。
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搏克手们在刺骨的严寒中赤膊上阵;在白雪皑皑的雪景中,蒙古族传统服饰抢眼夺目,像一片片移动的花朵。祭火仪式,不仅能领略蒙古族祭祀火神的神秘场景,还可带回一年事业旺盛的美好祝福;最有趣的是骑驼赏雪,回归自然,释放压力。
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已成功举办多次。2017内蒙古冬季旅游那达慕暨18届中国(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以展示和传承内蒙古民族民俗和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盛大的场景和丰富的民族秀绝对能够满足你的求知欲。呼伦贝尔的“天天那达慕”是了解牧民一天生活的绝好机会。骑着骏马的蒙古族汉子为你献上纯洁的哈达,手中的马奶酒让你告别冬日的严寒。走进蒙古包跟着牧民煮奶茶,制作奶食品,学唱蒙语歌,再跟你同行的伙伴练练手艺,在抓羊比赛里找到心跳的感觉。在附近的河滩来一次畅快的冰上赛跑,自己动手做小冰车,和牧民家的孩子一起去寻找童年。
“如果说在雪中漫步,在冰上撒野是我的梦想,能参加一次那达慕更是意外收获。我喜欢研究民俗,通过旅游方式深入少数民族家庭了解他们的文化,不虚此行。”游客杨树说。
内蒙古的冰层厚、水质好,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在冰面上观看渔民辛勤劳作,与他们同享收获的喜悦,把新鲜的大鱼带回家几条,除夕做一道“年年有鱼”,给新的一年增添福气。
冷资源的热效应
7个月的漫长冬季给了呼伦贝尔最自然、最纯净的冰雪资源;多民俗、原生态的民族融合赋予了呼伦贝尔冰雪更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推动冬季旅游发展,打造冰雪+民俗、冰雪+体育、冰雪+文化深度融合的冬季特色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让“冷资源”迸发“热效应”。据统计,2016年冬季(2016年12月到2017年3月末),呼伦贝尔市接待旅游人数232.96万人次,同比增长10.5%;旅游总收入97.59亿元,同比增长15.9%。
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口岸、大冰雪、多民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近年来,呼伦贝尔以绿色化为引领,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建设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实施旅游业优先发展战略,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开发,打造四季旅游新格局。呼伦贝尔市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714.72万人次,同比增长10.0%,全市旅游业总收入为636.1亿元,同比增长18.0%。
如今,能够代表呼伦贝尔的已不仅仅是大草原,森林、冰雪、温泉养生都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呼伦贝尔推出的“红春绿夏金秋银冬”旅游品牌,正在破解四季旅游发展不均衡瓶颈。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雪、呼伦贝尔大花园、呼伦贝尔大族源这四大具有生态、民族、民俗、历史等文化内涵的高端旅游品牌,让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深度发展。
接下来,呼伦贝尔市将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攻方向,实施“旅游+”战略,将旅游业打造为中轴产业,与其他产业互通、互惠、互助,通过旅游业桥梁作用,实现错位发展,通过明确“一个定位”,推进“五个融合”,实施“八大工程”,把呼伦贝尔打造成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
2017内蒙古冬季旅游那达慕暨第18届中国(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开幕。此次冰雪那达慕设有雪地套马、雪地赛骆驼等活动,期间还将举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暨中俄蒙美丽使者国际大赛、中国冷极节等25项冬季旅游节庆活动。
(图片源自自治区旅发委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