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作为商城商业异常繁荣,商业行社众多是商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个成熟的商业城市出现在蒙古草原的南缘,归化城作为整个蒙古草原藏传佛教的中心,香火旺盛。作为商城商业异常的繁荣,商业行社众多是商城的一个重要标志。归化城的商会历史悠久,在清代早期被称作乡耆会馆。那时候乡耆会馆在社会上是有相当权威的民间组织。归化城内的所有商业行社,他们内部的“公议条规”都要经乡耆会馆审定才能实行。甚至有些民间官司词讼事件官府也会交给乡耆会馆处理。
呼和浩特老辈人说,归化城最早出现的工商业十二行,是土默特左翼都统丹津从北京带回来的。都统属于军事序列,级别在将军以下。清代将军也有正一品从一品之分。都统属于从一品,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吧。可见那时候土默特的官员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
可能是仿照北京的十二行设置。行社头目称总领,十二总领推举乡耆。会馆就设在归化城南门外的三贤庙内。
随着社会的进步商业的发展,归化城的行社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最初是十二行增至十五行,接着又出现了外九社和票庄、借庄、茶庄、苏庄、府庄、京羊庄、羊马店、驼庄等等。那时候的十五行社是:衡义社——经营细毛狐皮、狼皮;荣丰社——经营小羊羔皮;威镇社——经营老羊皮;毡毯社——经营制作毡毯;集义社——经营鞋靴;马店社——经营马庄;福虎社——经营磨面业;青龙社——经营碾米;聚锦社——经营粮店、布庄和纸张业;醇厚社——经营京货、估衣;集锦社——经营外藩生意;当行——经营典当;仙翁社——经营戏园子、饭馆;聚仙社——经营茶馆;宝丰社——经营银钱行业。……
十五行社难以包容的行业还有:三十家下行社。崇文社——教书匠;纸房社——纸行;公义社——纸匠;六合社——磨面;协意社——买卖字号伙夫组成;诚敬社——店铺火夫;成衣社——裁缝;福庆社——骆驼行;兴隆社——羊马行;东义合——羊皮匠;西公义社——皮货行;义合社——靴匠;福隆社——京羊庄;新疆社——专走西营的行社;义合社——果木行;骡店社——开骡店的;鲁班社——泥瓦匠木匠石匠;净发社——剃头匠;金炉社——铜铁匠;吴真社——画匠;山货社——盆碗笤帚;杂营行——木器;银行——银匠;染行、腊行、铁行、药行……
据《归化城厅志》载,“归化城市厘森列,梵宇如林,商贾踵事增毕,有名之社一百二十。……”
商业行社在各自的会馆都供奉着自己的神佛,例如金银铜铁锡匠人供太上老君;木工供鲁班;裁缝供轩辕皇帝;画匠供吴道子;造纸的供蔡伦;书役供萧何;靴匠供孙膑……而各个行社的会馆一般多设在已经建成的庙宇。随之由各个商业行社搞的祭祀酬神活动也就很多。
驼运业应运而生。还是在阿拉坦汗的时代,沿着长城附近的一些城镇,如归化城、张家口、大同、隆盛庄、多伦诺尔、丰镇、包头、武川、河口等地,就出现了专门为商号驮运货物往来于蒙古各地的驼业行帮。以归化城为例,其驼业行帮都是有名有姓可据可查的。比如集锦社,拥有驼户30余家,骆驼约10万峰左右,专营走喀尔喀蒙古和漠西新疆厄鲁特布及科布多等地客商货物往返运输。
这些驼运的社团发展非常迅速,据《归绥识略》载:在归化城有“康熙中商民为抚远大将军费襄壮公(即费扬古)建立的生祠”献匾者商号名称计有:“集锦社乡总:天顺泰、永昌魁、天义昌、九如长、义兴魁……”等,以上全都是驼运业行帮组织的首领商号。
说到费扬古需要花些笔墨介绍,这是呼和浩特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费扬古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他的姐姐就是孝献端敬皇后。费扬古承袭了姐姐办事认真、为人谦和、追求完美的性格。14岁的费扬古就承袭了伯爵的爵位。后追随康熙皇帝征讨反叛的噶尔丹。费扬古因在平定噶尔丹战争中的贡献突出,被康熙大帝封为一等公爵。
自第一次在乌兰布统交战到噶尔丹兵败身亡,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费扬古一直驻扎在归化城,由于他能约束部众、军纪严明,深得民心。当第三次讨伐噶尔丹的战事结束后,费扬古奉命调离,当他从该城开拔时,归化的商人、百姓纷纷给他送行,不久之后即为他修祠立像,以纪念他在抗击噶尔丹、戍边卫民及绥靖地方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绩。
史志的记载与民间碑石的文字吻合了。费扬古其人其事都是真实可信的。费公祠的匾额上用遒劲的王体书写4个大字:“德被商民”,就是对将军最好的铭记。可惜的是费扬古的祠堂如今已经不复存在了。
归化城北们外的街景
明末清初,归化城内的大南街、大北街、大东街、大西街、大召前、小召前、北门、南茶坊等地就已形成商业街区,当时举众商之首的是:天元号、宏图号、范家号,被誉为三大号。康熙三十五年以后,又有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等商号相继成立,实力大大超过老三大号,被誉为新三大号。随之,商界就有了自己的组织——崇厚堂。崇厚堂设立四乡耆负责主持常务工作,维系各商社及其商号。当时最大的商社是集锦社,它的商号多是走大外路的通事行。
所谓大外路,指的就是到外蒙古草原上的乌里雅苏台(前营)和科布多(后营)和库仑(乌兰巴托)以及俄罗斯做买卖的商号。所谓通事行,就是指用蒙语或俄语做生意的商号。这些专做大外路生意的商号中除了集锦社外,还有青龙社、伏虎社等七大社、八小社的商家。崇厚堂直接联系这15个商社及其所属商号,后来又增加了12个总领,协助四乡耆开展工作,总领由各社轮流值班。
在归化城为商号提供各类手工业加工产品的手工业作坊,亦都建立有自己专业社团行帮组织。此类行帮组织称之谓“七大社、八小社、九外社之分”分门别类。加入同业行帮组织的作坊、商号约有500余家之多。
以杂货、皮毛、米面、金融、运输、旅店、饮食、典当各自建立行帮社团者,其中名为七大社,分别有宝丰社钱业23家;典当业12家;醇厚社杂货业80余家;聚锦社30余家;粮食经营业30余家;青龙社粮食碾磨房30余家。
归化城的大北街
乾隆四十六年,归化城民间为新落成的费扬古生祠献匾额,署名的除了驼帮行社还有杂货行乡总。其中包括信义店、义盛永、永盛锦、义和号、成锦号、晋会通,即是这一商帮的首要商号。八小社包括集义社靴业20余家;毡毯社毡房业10余家;威镇社革皮加工业30余家;生皮社牛马羊皮毛坊10余家;兴隆社驮马店业20余家;羊店社牛羊店业6家;献翁社饭馆10余家;聚仙社茶馆10余家。
所谓九外社,是指一些流动性较大的商贩。他们经营种类生意没有固定场所。此类商贩在归化城约200余家,多为大商号的附属作坊。这些作坊有大有小,经营活动往往依附于七大社、八小社进行。据有关记载,清代中期归化城约有各类商号1200余家,而加入行帮社团者“不及500家”。可见不属行帮组织约束的商贾还为多数。但是,凡“在社者始领牌照,有交纳商捐义务,受商会之保护,商捐分四等,缴纳每等,又分天地玄黄四级,多者月捐三两许,少者年捐市钱数钱文”。
就是说彼时在归化城经商的人,也就是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各自的帮会组织。这也是一个商业城市走向成熟的标志。
本文学习和参考了先辈学者荣祥、郭象亟、刘映元、巴伊科夫、珠荣嘎、卢明辉、马逵英、代林、曹梦麟、郎正之、白燎原、 甄可君、邢野、尹世华、沈世德、贾汉卿等人的文章。在此一并致谢!这些先辈和同代学者专家做出的贡献应该被历史铭记。(邓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