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 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主办

设为首页 收藏 登录

当前时间

活力内蒙古官方账号:

头条新闻 时事要闻 盟市新闻 图片新闻 政策解读 教育资讯 地方经济 民生有约 草原科技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目录 >> 影像非遗

【活力内蒙古·影像非遗】剪纸里的草原情怀

分类:影像非遗  2015-07-15 08:22:11  来源: 内蒙古日报   热度: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这两样东西伴随了段建珺30多年,为他勾画出一道精彩纷呈的人生风景线。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这两样东西伴随了段建珺30多年,为他勾画出一道精彩纷呈的人生风景线。


  初次见面,段建珺坐在他个人剪纸传习所的案台前,右手持剪刀,左手调整着纸的角度,薄薄的剪刀在手中灵巧地翻转,他完全沉浸在剪纸世界中,仿佛世间所有都在这三尺案台上,在他手中的剪刀中。

  他说:“和林剪纸气韵上强调律动张力,富有流动感,蕴含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可以说草原文化更具有代表性。”

  和林民间剪纸由于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演变和多民族的融合,在中原农耕文化和塞外草原文化的交汇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段建珺家中到处都有剪纸元素。

  在专家眼里,段建珺的剪纸艺术内涵又是一番天地。由于他在生态剪纸艺术的熏陶下成长,积淀了深厚的民间剪纸文化涵养形成了独具风骨的草原风情剪纸艺术。在农牧民的目光里,是美丽、养眼、震撼,能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段建珺的作品较为完整地传承了和林格尔剪纸本原的、从文化形态到艺术内涵都精髓的文化遗存,并形成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大量的表现民族剪纸主题纹样。如《金莲鹿》《鹿头花》《对犬生命树》等作品中,蕴含了该区域丰富而鲜明的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生命崇拜和图腾崇拜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史价值。他的心血凝结在《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的专著中,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部剪纸专项集成,它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项空白。

  “这门手艺会不会失传?”——这个问题始终在困扰着段建珺。他说:“这门老手艺以前是主流,如今,剪纸逐渐变为‘非主流’,年轻人会得很少,传承上有困难。”他正使出浑身解数寻求出路,组织开展剪纸进课堂、设立传习所、与市场接轨等探索尝试,就是希望能够薪火相传。

  段建珺说:“我的作品都是原创内容,手工艺品创作不能离开手的温度,有人为了追求利润,盗用原创用机器复制流水线作业,这些盗版作品充斥市场,对整个剪纸行业损坏很严重。”他担忧,先进替代落后,社会向前发展,是必然规律。可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手艺一旦失传,损失的就绝不仅仅是“技术”。

  1998年,段建珺在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牵头组织了和林格尔剪纸学会,这是自治区第一个旗县剪纸专门组织。2003年,在他的努力下,和林格尔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2008年3月,和林格尔剪纸又被收录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如今,和林格尔剪纸已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剪纸文化的一个著名品牌。

  而他自己也被诸多光环笼罩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艺术家”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国际剪纸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剪纸学会会长、和林格尔县盛乐博物馆副馆长……

  种种荣誉和成就没有让这个在和林农村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家停下脚步,他马上启程,准备前往通辽、赤峰等地区寻找民间剪纸传承人和作品。为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抢救、挖掘和保护,10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内蒙古主要的剪纸分布点,行程数万公里,累计自费40多万元,除了自身必须的耗费,大部分用于剪纸传承人的经济补助。

  朴实依旧,激情如昨。正如他所说,为了这份事业,永远不会停下脚步。(王晓博)


耐心地向学生讲解剪纸里面蕴涵的历史文化。


被刻在巨石上的段建珺剪纸,诉说着这里的故事。


搞创作时,他对纸张的要求非常严格。


在一个产业园区,讲解着自己创作的剪纸造型墙。


段建珺剪纸作品


整整一面墙的荣誉都是他珍贵的回忆。


段建珺在他的剪纸传习所内与学生交流剪纸心得。


工作之余,他还会到课堂上教孩子们剪纸。


天堂草原

更多>>

热点排行

热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