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桦树皮创作挂画。
为了选材跑遍当地各大贮木场。
讲解出土的桦树皮篓工艺历史。
于黎的桦树皮作品。
在敖鲁古雅猎民乡收集创作素材。
在猎民乡写生。
给孩子们讲述桦树皮文化。
她是根河敖鲁古雅猎民乡鄂温克桦树皮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她是北方狩猎民族桦树皮文化博物馆创建人;
她被著名学者于丹教授亲切称为“桦树皮大姐”;
她就是根河文化馆的于黎。
今年62岁的于黎,一生潜心研究、学习桦树皮传统工艺。40年来,她始终致力于桦树皮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抢救和保护工作。跟踪、考察三少民族的民间艺术,探索民族原始艺术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使一些面临失传和已经失传的民间艺术得到保护和修复。
其实,于黎并不是少数民族,学美术出身的她,在一次走访鄂温克猎户时,被猎人精湛的制作桦树皮咬合纹小盒子手艺所吸引,感受到桦树皮制作工艺的独特和魅力,便暗下决心要学习和整理桦树皮制作工艺。
“桦树皮文化不只是鄂温克民族独有的,它也浓缩了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我国北方狩猎民族的文化特色。”于黎老师侃侃而谈,“由于桦树皮不通气、抗腐烂、隔潮湿,他们用桦树皮制作盆、碗、鹿哨等日常生活用品,并在桦树皮上绘画,看上去精美又实用。”
她的研究和传承更多的是对三少民族深厚文化和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责任。从20多岁起,她就开始背着画夹,带着画笔,走访猎户,搜集桦树皮“作品”,用画笔记录下它们的图案,再请猎人教她制作:下料、桦树皮剥层、裁剪、利用鹿筋线缝皮子、刻图案等等。就这样,她收集整理了上百种桦树皮图案,仅鹿鞍子装饰图案就有三四十种。
她首创用桦树皮制作山野土特、酒类、猎产品等外包装以及首饰盒、证书、贺卡、请柬、名片等,成功推向市场。她制作的桦树皮工艺品得到了专家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多次获国家和自治区奖励,远销到海内外。其中,桦树皮雕花摇篮、鹿纹小挎包、咬合纹桦树皮盒、桦树皮烫画等7件作品因其欣赏性、艺术性和精巧性的完美结合被国家非物质文化中心和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7年,桦树皮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年,于黎作为内蒙古三位民间技艺传承人之一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公共区文化展示工作人员,带着浓浓的历史痕迹和淳朴的民风走进了“祥云小屋”,现场制作桦树皮制品,赢得了国内外宾客的一致赞叹,不仅让观众流连忘返,也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
2009年,她创建了呼伦贝尔地区首家私人博物馆——我国唯一收藏、保护、研究和弘扬北方狩猎民族桦树皮文化博物馆,展出于黎个人作品350余件。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学习和制作桦树皮工艺品了,真希望将来桦树皮工艺品做得更加精致。”谈到桦树皮制作工艺的未来,于黎老师认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现在,根河敖鲁古雅猎民乡鄂温克桦树皮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已有2人,制作桦树皮工艺品已成为该乡猎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记者 李新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