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人正在雕刻
皮影戏的行当齐全,打击乐器与京剧等其他戏曲相同,不同的是,包括京剧在内的其他戏剧中的打击乐器是由四个人担任,而皮影是由一人担任,因此才彰显出表演形式的与众不同。
传承人李国华正在展示刚做好的头茬
巴林左旗华夏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在练习操作皮影
为达到最佳效果,皮影戏班的成员会定期在一起讨论剧本
自2005年起,皮影协会共收集、购买了传统皮影剧本20多部
在我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素有“皮影戏之乡”的美誉。2011年,巴林左旗皮影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皮影最早传入巴林左旗是在民国年间,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林东镇是蒙古族的游牧地,随着放垦,大量的汉族移民迁入垦荒,皮影戏也随之传入了林东镇,并且在周边的地区流行起来。最初进入林东镇唱皮影的,有邵、庞为代表的数十家影班子,皮影艺人四、五十人,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影班子发展到了40多个,皮影艺人200多人。
巴林左旗皮影大多是东北皮影,其影人细腻华美,刀法精雕细刻,生动传神,用透明、无孔、光泽度较好的驴皮制作。其唱腔粗犷豪放,短促平直,真假嗓结合自如,十分优美。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民间艺人把唐山皮影也带入林东镇。唐山皮影以线刻见长,刀法犀利多变,影人造型均称优美,雕镂精细,面部造型丰富而夸张,刚柔相济,装饰华丽,尤以旦角的瓜子脸、通天鼻、环勾眉眼为特色。影人行当分生、旦、净、髯、丑。经过各路艺人的融汇和探索,从唱腔、行当,到吹拉弹唱,唱念做打,形成了以东北皮影曲调为基础,唐山皮影和草原民歌相融合的,具有巴林左旗演唱风格的皮影戏。演出剧目也从少到多,行当也样样俱全。几乎大的村屯都有自己的皮影班子,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皮影戏在巴林左旗分为四大名班,但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2005年,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巴林左旗成立了“皮影研究协会”和皮影剧团,组织编写了《大辽双星》等新剧目,制作购买了影箱、影人文武场、音响设备及高清晰度投影仪。旗内几位热衷于皮影艺术的民间艺人组织编写了一部《巴林左旗皮影志》,记录了从1927年至今,巴林左旗皮影戏从引进、发展、衰微、到期待振兴的历史,并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又收集、购买了传统皮影剧本20多部。在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努力抢救下,几近绝迹的皮影戏目前得以恢复,民间老艺人的技艺得到了整理和抢救,并且有了传承人。
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左旗皮影戏协会专门成立了两个皮影戏演出班子,其中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5人。目前这两个皮影班子每年演出200多场,近期独立创作了新编辽史系列皮影剧本《辽太祖传奇》,并制作成新年贺岁片,在春节期间向观众播放。今年,皮影协会新制作了40多套传统戏驴皮影人,还上了一套声光电设备,改变了过去只能听唱词的演出方式,让大家边欣赏边看演出字幕。另外,皮影协会和临潢路社区约好提前做好演出通知,每天晚上一过6点,人们就陆陆续续来到社区文化活动室欣赏皮影戏。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将皮影戏传承下去,皮影戏协会在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成立了巴林左旗皮影戏保护传承基地,定期开展皮影戏培训班。
巴林左旗皮影协会主席申凤山告诉记者:“原来我总觉得这皮影戏暗淡了、无光了,但通过近两年的演出来看,皮影戏焕发了青春,它还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我们要坚持创新的理念,把皮影戏传承下去。”(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