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走进城市还是扎根农村?人们总觉得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面对这一问题,大多数会选择前者。然而,就在我们周围,却有不少青年留在农村、返回农村干事创业,他们也带动了更多有激情、有能力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年轻人,成为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力军。1月12日,经过半年多的寻找、推荐、认定、评审,最终确定20名自治区级“乡村好青年”。其中“乡村创富好青年”有10人,他们分别是阿腾都西、闫新刚、哈斯布仁、刘小永、闫靖、张明明、鲍飞、李菊兰、王红梅、李德军;“乡村道德好青年”10人,他们分别是楠丁、韦安培、杨明秀、刘小翠、海建国、王振军、薛海燕、哈斯图雅、籍云泽、吴艳丽。
阿腾都西:身残志坚 双手雕琢青春梦想
阿腾都西,男,32岁,蒙古族,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阿腾莎民族金银器具加工厂总经理。初见阿腾都西,很难让人想到眼前这个将民族金银器具加工生意做得十分红火的老板竟然是个残疾人,他用残缺的身躯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打拼属于自己的事业,用博爱之心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阿腾都西先获得世界名人艺术大师、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其作品获得首届内蒙古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第六届中国蒙古族服饰艺术节蒙古族饰品设计一等奖。
身残志坚的创业者
2001年,阿腾都西举家搬迁至乌审旗并在当地落户。在他5岁的时候,由于一次医疗事故,致使双腿残疾,童年到现在,他一直在轮椅上度过,没有上学接受正规教育。然而,命运的不幸并没有让他意志消沉,相反他从小就热爱学习,特别是对于手工艺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显现出出众的天赋。他不断拜访蒙古族民间手工艺人,精进自己的技艺,20岁时已在行内小有名气。
2008年,阿腾都西在乌审旗政府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成立了阿腾莎民族金银器具加工厂,并于次年成功注册了“阿腾莎”品牌。一般来说,许多工艺制品都是先用电脑进行设计,然后再进行制作。可是在阿腾都西加工厂内,几乎看不到电脑图纸,他的“图纸”都在脑子里,所有作品都是根据大脑原有的记忆或是想象来设计制作,完全是原生态的手工制作方式。
如今,他正在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员工们,用的也都是些传统的“土办法”,也许正是这种最简单朴实的设计理念和原汁原味的银器制作工艺,才使他们的作品雕刻细腻,浑然天成,深受国内外广大用户和收藏爱好者的喜欢。
用一技之长回报社会,带领残疾人创业致富
在阿腾都西看来,人要学会饮水思源,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回馈于社会,几年来,阿腾都西积极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为政府解决残疾人生活、就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他的加工厂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年营业额近千万元,共有20余名员工,均是乌审旗当地牧民,其中60%以上属于不同程度的残疾人。为何要坚持用一些身体残疾的员工呢?因为阿腾都西从小身患残疾,深知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就业的艰难,所以,招收他们并传授技术,好让他们能自力更生,有条件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不畏艰辛,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阿腾都西迫切希望他所拥有的蒙古民族技艺能够得到弘扬和传承,他精心雕刻、不远万里把自己倾注心血的作品拿到各地参展。2010年,作品银质《巨宝碗》在上海世博会上参展,工艺美术作品《纯银背子托盘》、《巨宝碗》、《银马鞍》、《纯银头戴》入展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韩国障碍大联盟主办的“2010年首届中韩残疾人美术交流展暨中国残疾人工艺美术作品展”。功夫不负有心人,阿腾都西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更是有些热衷民族文化的企业家希望与他合作,将他的加工厂继续做大做强,更好地向世人展示蒙古民族手工艺品的美妙和绚丽。
有理想、有目标,才能有未来。通过这些年的打拼,阿腾都西已经忘了自己还是个残疾人。他说:“我的创业虽然比健全人更艰难,但我从来不会让自己消沉,我觉的坐着比站着更容易拥抱天空。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让自己的人生绽放精彩,让身边的残疾人兄弟发家致富,让我们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刘小永:引领乡亲致富的返乡大学生
刘小永,1979年出生在偏远的兴安盟科右中旗乌兰中嘎查,中共党员。从小父母教育他的一句话“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让他深深的记在了心里,也让他深知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农村,改变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面貌。1998年他考入吉林大学,当父母把跑遍全村为他筹集到的5000元学费交到他手里的那一刻,他就知道了自己肩上的那一份责任,立志不能再让父母为他操心了。大学期间他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来解决自己的学费,1999年10月他创办了吉林省大学生创业中心,经过不断的努力,辛苦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不但为自己解决了几年的学费,而且创业中心为近千名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这一尝试让他奠定了创业的信念,同时创业的历练也成为他人生宝贵的财富。
大学毕业后,他走入社会,第一次创业回到内蒙古通辽市,几年后,取得深圳诺亚舟教育集团系列产品内蒙古东部区代理权,为他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先后创办了乌兰浩特市福斯特商贸有限公司,经营了四家柒牌男装专卖店,创办了吉林省永辉商贸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近千万。2010年他把目光投向了餐饮行业,成立了科右中旗乌兰中餐饮有限公司,旗下经营的乌兰中酒店、乌兰中至尊火锅城成为当地最好的酒店。他的经营的企业发展带动了80余人的就业,其中大学毕业生30余人,贫困家庭大学生12人。
当他创业成功后,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家乡,他将创业成长积累的见识、人脉带回家乡,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通过村民选举,他当选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刚刚上任不久,就四处拜访说服相亲们,解放大家的思想,制定了“以有机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第三产业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思路,带领乡亲们成立了乌兰中农牧林专业合作社,注册乌兰中本村自己的品牌“乌兰中”大米,与自治区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了1000亩有机认证水稻基地合作协议,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位一体经营模式,通过产业化经营,使乌兰中嘎查有限的土地增产增收,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近千余元。
2011年他又带领村民成立了科右中旗蒙肥育肥羊专业合作社,投资34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4万平米的乌兰中育肥羊小区,引进小尾寒羊和大尾羊杂交的优良品种进行繁殖和育肥,合作社户均纯收入5万元。2013年,又投资400万元扩建二期工程。他以“树一个品牌、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思路,以“乌兰中”品牌为依托,带领着乡亲们创业致富。
同时,他力推村容村貌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乌兰中嘎查争取项目,建设了200平米的村部办公场所,4000平米村民文化广场,修建了2公里水泥路,4公里砂石路,建设2000米排洪渠道等项目。利用“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七一”等节庆契机,开展各类活动,让大家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三年的辛勤付出,他将一个后进嘎查变为一个项目落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的先进嘎查,今年,他又被乡亲们推选,成为书记、嘎查达“一肩挑”,并被授予兴安盟转产方式创业带头人、科右中旗青年创业带头人、兴安盟大学生创业典型人物等称号。
寒来暑往,回到家乡已经几个春秋了,可是刘小永的执着、热情却没有减少一分,不断释放着年轻创业者的青春力量,实现着家乡人共同脱贫致富的中国梦!
闫靖:将土特产搬上市场的“现代货郎”
闫靖,男,34岁,中共党员,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聚农良品农产品开发连锁负责人、呼和浩特阳光盛世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阳光宝贝儿童管理中心负责人。他曾经是一名立志报国的士兵,退伍后又获得了一份年薪十几万的工作,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的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青年闫靖在事业的上升期却选择了单干。
挣年薪的管理者转投农村
闫靖出生在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农村,当兵转业后回到老家和林格尔县一家农产品转化的大型加工厂里工作,2010年到2012年几年间,闫靖的年薪达到十几万元,但他感觉,和林县待开发的土特产品很多,与其呆在公司里做管理,还不如自己走出去,开发更多的农产品。就这样,他辞职张罗起开发当地土特产品。“其实我的想法也来自之前供职的公司,只有转化了的农产品,才会让农产品的价值翻番,开发黑老夭莜面、新店子纯胡油、城关镇豆腐、和林炖羊肉衍生品等农村特色产品,同时代理经销大牧场、华欧淀粉、西景粮油等当地知名特色农产品。我就是打起了这些土特产的主意。”闫靖说。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走访了和林县行政村100余个,对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探究。两年的时间,闫靖现在与30多家农户和15家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注册了“聚农良品”的商标,现有特产连锁店两家,开了网店,开发出具有和林本土特色的农产品30余种,在新店子镇建起了标准化示范田500亩。他说,“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林格尔,将来还要开发出更多的土特产品,带动更多的乡亲们有更多的收入。”
做旅游产业的副产品
在他看来,和林县有着剪纸这项响当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不用?于是他开始走街串巷、深入农村,找剪纸的老手艺人,把这些老手艺人亲手剪出的作品推上市场。“让贴在窗户上供观赏的剪纸成为旅游副产品,这就是我的初衷。”闫靖坦言。
从2012年开始创业到现在,他先后注册成立呼和浩特阳光盛世文化传播公司和呼和浩特市和声世纪商贸公司,与和林县旅游局、和林县大南山文化产业园合作,设计和林大南山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旅游纪念品,有大南山钱币、芍药花立体画、和林剪纸、芍药水晶、大南山工艺磁盘等20余种。2013年和林格尔县国际芍药节上,闫靖将他的作品搬上前台,受到参会人士的青睐。他说:“旅游收入需要有副产品支撑,做旅游的副产品还能弘扬和林县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更多老百姓有了新的收入点。
热衷公益,曾带着留守小孩过假期
现在的他,经营事业的同时专注于留守儿童和扶贫助残公益活动,投资近20万元,开办和林县最大的儿童综合管理中心,关注留守儿童成长,留守儿童到他的管理中心一律免费。他热衷公益,是和林格尔县义工协会、和林县爱心衣物救助站成员,同时也是和林县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负责人。现与和林县团委协作,扩大了资助范围,从学校到敬老院,从山区到城镇均有资助对象。2009-2010年在蒙牛集团工作时,他曾荣获集团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2012年开始创业后,获评呼和浩特“最美创业青年”,现在他又代表呼和浩特市入选内蒙古“乡村好青年”。
面对因为创业带来的头衔,他说,“我深爱着和林县乡镇的这片土地,我就想着把和林县的土特产和优势旅游资源推向市场,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市场的红利。”
张明明:用青春和智慧点亮返乡创业人生
张明明,男,34岁,赤峰市林西县卓尔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他放弃了大都市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决然选择了回乡创业;他不顾父母、亲友的反对,突破重重困难,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建起了一处肉羊养殖场。他用坚定、执著的信念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2011年他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创业明星”称号,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办授予“百佳农牧民”荣誉称号,林西县政府授予“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赤峰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中央电视台CCTV-7《致富经》栏目为其进行了专题拍摄《京城白领成为创业明星的背后故事》。
1999年在呼和浩特学习畜牧专业的他,又在北京用九年的时间接触专研了品牌规划、市场销售、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形成一种“用科学的理念,发展智慧的未来”的观点。2010年1月,带着美好的梦想和满腔的激情,30岁的张明明回到了家乡下场村。回乡后,看到了家乡科技和人们观念的落后,规模经营、特色经营、集约经营等科学的经营模式还没有被广大农牧民群众完全认同,他打算筹建一处肉羊养殖基地,利用一年的时间打下肉羊养殖基础,两年的时间形成品牌积累,三到五年时间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肉羊养殖加工企业。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在团组织的帮助下,县就业局为他提供了SYB创业培训,扶持了1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落实贴息政策。张明明建起了2620平方米的羊舍,成功引进5600只肉羊。白天,他和父母一起劳动,清理圈舍、铡草、喂羊;晚上,他从电脑中查资料,从书本中学习饲养肉羊的知识,总结出将玉米粉碎添加各种维生素,充分混合加工成颗粒再喂羊的技术,经过实验效果非常明显,羊肉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升。就在他想让所有的羊都吃上这种营养餐时,却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不想再让他无休止地投入机器和维生素养料费,坚持用整粒玉米喂羊。为这事父子俩一直吵了两天。可争吵过后,望着父母微驼的背影,张明明的眼睛都会被泪水打湿,就是在与父母传统观念的磨合中,他摸索出来了自己的生产经营路子。
如今,合作社的育肥羊规模养殖基地己存栏6600只,雇用当地农民工30多人。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有57户村民开始规模养羊,张明明不但为这些养羊户提供优质种羊,还免费为他们作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为了能让这些养羊户顺利地销售商品羊,他还在周边地区建起了销售网络,他和村里养羊户出栏的羊全部销往广东、宁夏、大连等地,养羊户们得到他无偿的帮助,靠发展肉羊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创业路上,张明明把目标投向了更加广阔的市场。2010年4月,在新城子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注册成立内蒙古巴仁牧业有限公司,5月份,又组建了林西县卓尔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57户,建立起统一品种、采购、销售、服务的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目前,合作社每年出栏育肥羊13600只,销售额达200多万元,纯利润50万元,出栏的羊全部销往广东、宁夏、大连等地。看到合作社搞得红火,又有20户农户积极要求加入。
成功的路上,张明明和大家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但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地拼搏,将苦化为动力,将泪化为激情,将坚持进行到底,用青春去迎接创业致富的美好梦想!
鲍飞:勤劳结出甜蜜果 爱心浇灌幸福花
魁梧矫健的身姿,黝黑发亮的脸膛,逢人就露出憨厚的微笑……他,就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绍根嘎查的牧民,蒙古族小伙鲍飞。他有一个和美温馨的三口之家,经营着6000亩人工草地,1000亩高产饲料地,3000亩天然草牧场,还开办了饲料代销点和汽车租赁行,家庭年收入百余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然而,您也许不会想到,十五年前的冬天,刚刚从武警巴盟支队退伍的他,一进家门就背上了几万元债务,父亲常年卧病,也在十几天后离他而去。骤然丧父的悲伤,家庭生活的重担,让这个年仅二十岁的小伙子一夜之间成熟了,他没黑没白的做苦力,赚钱还债,有了一点积蓄后,开始四处奔波跑小买卖,最艰难的时候,为了省几个住宿费,他晚上睡在车站候车厅里,凉水就着干馒头,就是一顿饭,即使这样,他始终恪守诚信,做生意从不蒙骗别人。常言说:诚信生财,攒了一笔钱之后,他回到家乡寻求创业,凭着独到的投资眼光,2009年,他开办了饲料代销点,2010年,又贷款开办了汽车租赁行,生意十分红火。也是这一年,绍根镇党委、政府号召牧民种植紫花苜蓿,他积极响应,不仅把自家草牧场种上牧草,还动员12户牧民,组建了富民生态合作社。社员以草牧场入股,实行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均摊,第一年种草,合作社就实现纯收入80万元,户均近7万元,第二年,合作社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建设办公用房及宿舍1000平方米,饲草料储备库1000平方米,大型农用机械及配套10台(套),农用车3辆,打捆、搂草机4套,地埋高压线2公里,地埋低压线5公里,箱式变电箱2台,80-200KVA变压器3台,指针自走式喷灌机22台,配套机井50眼,还引进了500只优质肉羊。今年绍根地区雨水较少,合作社仍然实现纯收入140万,户均10万元以上。
自己的生活好了,鲍飞又把目光投向了村里那些生活困难的牧民,如现年31岁的社员巴彦温都苏,未入社前在外地打工,收入微薄,妻子在家经营20亩饲料地,入不敷出,鲍飞劝说他入社后,3年收入了二十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购买了一套住房和轿车,小日子过得殷实幸福。合作社20名长期工人都来自本嘎查的贫苦户,年工资3-5万元,鲍飞帮助过的家庭有很多,2013年5月,本嘎查牧户牲畜缺少饲草,他以每市斤低于市场价0.6元的价格赊销牧草200吨,让利160万元。今年春耕,巴雅尔等6户的饲料地因资金不足眼看就要错过农时,鲍飞又为这6户翻地、耕地、播种,无偿付出15万元。
35岁,是人生最饱满、最灿烂的年华,鲍飞,这个朴实精壮的蒙古汉子,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用诚信和奉献,谱写着激昂的青春赞歌。
闫新刚:在建设新农村的征程上高歌奋进
闫新刚,男,35岁,中共党员,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新农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敏盖”内蒙古白绒山羊生产者协会会长。
白绒山羊是绒肉兼用型品种,其主要特点是羊绒细、纤维长、光泽好、强度大、白度高、绒毛手感柔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过去,老百姓曾把绒山羊作为摇钱树无节制地粗放饲养,结果不仅使生存环境雪上加霜,也让白绒山羊市场陷入低迷。在低谷时期,一只白绒山羊种羊还卖不过一只普通肉羊的价格。一度时期白绒山羊遭受毁灭性的宰杀、销售。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闫新刚看在眼中急在心里。2009年,他说服周围群众带头发起成立了伊金霍洛旗新农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一处养殖规模达到600只的绒山羊标准化养殖场,带领农牧民群众开展“敏盖”白绒山羊联合育种。通过联合育种形式,不仅充分将农牧民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了育种效率,也大大增加了绒山羊生产性能,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养殖效益。
建设绒山羊规模化养殖基地,当时在全国来讲还是首创。闫新刚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坚持向实践学习。经过近五年的潜心研究,他发现绒山羊成年后具有瘤胃发达、耐粗饲、饲草料转化率高等特点,经过对饲料配方反复实验,研究出了一种可完全满足绒山羊日粮营养需求、育肥效率高、羊只生长快的成年绒山羊全价配方饲料。目前此配方饲料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受理通知书。此外,他还研究创建了一套绒山羊棚圈舍饲养殖办法,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他养殖的“敏盖”白绒山羊平均产绒量现已达到2.6斤,平均产绒细度为15.6微米,是全国最优秀的白绒山羊品种,为全国畜牧业优良品种培育、纺织业优良原料供给作出了贡献。
现在,他带领的合作社成功实现了绒山羊全舍饲规模化养殖,先后带动1000多户农牧民通过养殖销售绒山羊致富。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西北地区荒漠草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教学科研基地、鄂尔多斯羊绒集团“1436”工程种源绒源基地、鄂尔多斯市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11月17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亲临合作社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他本人被旗委、政府评为“2012年伊金霍洛旗圣地英才”称号。
为响应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闫新刚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进饲喂方式,探索出了“饲草料种植—饲料科学配方—饲料加工成粒—机械化饲喂—科学育种—育肥出栏—粪便还田”的绒山羊生产模式,既有效降低了饲养成本,也提升了绒山羊食用品质,为全区发展农区畜牧业走出了一条新路。
李菊兰:立志致富家乡 创业铸就辉煌
李菊兰,女,35岁,阿拉善盟右旗祥瑞生态园总经理。她从繁华的大都市到偏远的边陲小镇,由一名瘦弱的牧家女子成长为有名的养殖经营户……凭着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她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带动了乡亲们增收致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荣获 “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创业明星”、“全区农村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首届阿拉善英才”、“首届全盟十大青年创业带头人”、“阿拉善盟创业就业带头人”、全盟“巾帼自强劳动者”、“阿右旗双学双比女状元”、“三八红旗”等荣誉称号,并取得了农产品经纪人高级职称。2013年她当选了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公司被阿拉善盟团委确定为“青年创业就业示范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治区创业示范店”。
涉世之初,外出打工学本领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毕业后,她在北京工作,并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按部就班的打工生活,只是把它做为人生经验的积累和个人意志的磨练。后来在北京创办了企业,淘到第一桶金,并站稳了脚跟。
返乡创业,养猪增收显身手
风筝飞的再高再远,线总在家乡系着。2008年,她和丈夫放弃了都市生活,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当时一个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小企业家,竟然要回来养猪“当猪倌”。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和接踵而来的压力。不但没有压垮她,反而激起她一定要把猪养好的决心。经过不懈努力,阿右旗祥瑞生态养殖园正式挂牌成立了。主要经营猪养育、繁殖、仔猪销售,如今有猪舍20栋,有经产母猪195头,后备母猪200头,常年存栏生猪1200头,年出栏生猪5000头。公司还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利用当地盛产的有名药材锁阳,科学配方,生产“锁阳猪肉”,深受消费者青睐。
心存远志,带领群众同致富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我要为家乡做点事”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给自己产品的定位是:绿色、安全、放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乡亲们在家乡养猪。在北京设立销售公司,协助养殖户销售,放眼全国市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祥瑞生态养殖园已逐渐步入正轨,是阿右旗规模最大的一家集饲养、屠宰、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肉类食品企业。
“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党的政策,没有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我的发展。”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今天又用实际行动回报党的恩情,为家乡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空间,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如今当地转产农牧民受她创业事迹的影响积极返乡创业,养殖户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科学养猪,既实现了致富梦想,又造福了平民百姓,并掀起了一股返乡创业热潮。
哈斯布仁:秉承美好信念 不断努力超越
哈斯布仁,男,中共党员,34岁,蒙古族,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高俊蒙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乌审旗哈斯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十年磨一剑,倾力打造“蒙香”品牌
在经历近十年营销领域闯荡、视野不断开拓不断扩大后,哈斯布仁同志于2004年创办蒙香水饺店,以生产速冻米面食品为主,并于2008年9月注册“高俊蒙香”商标、2009年5月获取QS认证、2012年投资百万组建公司。
目前,高俊蒙香产品覆盖了鄂尔多斯地区及陕西等多个地区,并已成为乌审旗规模最大的速冻类食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速冻面制品、速冻水饺等近20多种产品。十年过去,蒙香水饺在销售上以“哪里有超市,哪里就有蒙香水饺”为基本销售原则,将水饺畅销于1200多家超市、便利店、星级酒店,做到了销售窗口的“全覆盖”,销售前景非常广阔。
以诚信为基石,构筑企业文化
哈斯布仁奉行“先做人,后经商,业从产中兴;先利人,后利己,利从利中赢”的经营宗旨,以诚信构筑蒙香企业文化,用学习沟通和自我超越的企业精神打造“蒙香”品牌。公司非常注重产品卫生标准,自投产之日起,就严格按照食品法及国际国内食品卫生检疫标准,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内控标准和各项检控制度,落实到从原料进厂到产品销售运输的各个环节之中。
2013年乌审旗文化职能部门响应国家相关政策,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工作,已将蒙香食品旗下蒙古肉饼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计划。经过十多年的倾力打造,“蒙香”品牌培养训练出一支懂经营、善管理、业务娴熟、服务优秀的员工队伍。
捕捉商机,开拓新市场
哈斯布仁是一个善于捕捉商机的“智者”,快速发展企业的同时每年要向周围牧户购进无污染牲畜达1600头只,各种附加蔬菜达250吨,可带动120多户种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公司积极帮扶残疾人就业,目前已安排3名残疾人就业,准备再安排20个就业岗位。在对当地现代农牧业建设和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当地一二三产业经济效益,有效解决当地贫困农牧民实现增收的目标,并把“蒙香”品牌推进到省会城市。
以人为本抓管理,员工合力促发展
在管理上哈斯布仁秉承“以人为本、优质服务、提高效益”的经营理念,蒙香水饺从街边小店发展壮大到现今规模,正是长期实践“以人为本”管理的结果之一。公司每年都安排员工外出学习观摩,聘请军士教官进行形体训练,组织郊游和形式多样的文艺联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员工撰写业务心得和工作体会,张贴在自办的《学习园地》并评出好文章在有关媒体上发表,给予奖励;鼓励并重奖创新产品,使“蒙香”产品常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计划地提高员工工资、福利水平,改善员工膳食、居住条件,营造出“蒙香”就是员工温馨的“家”的氛围。开业近10年员工稳定工作8年以上的占25%,工作5年以上的占70%以上,保证了优质服务这一企业生命线。他尤其注重诚信建设,呆账率几进于零,从不拖欠员工工资,仅及时结清供应商货款这一举措,使众多供应商愿意与其长期合作并以较低的价格供货,大大降低了成本。
舍得一身勤和智,敢叫梦想变成真。哈斯布仁正用自己青春的画笔,在乌审旗这块广阔的土地上,谱写着一曲更辉煌灿烂的创业之歌。
王红梅:一心扎在“牛”事业里的自强女孩
来自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弓沟沿村的王红梅,中共党员,一个仅初中毕业的农村女孩,凭着一颗对父母的孝心和朴实的乡土情扎根农村,通过接管一家即将倒闭的奶站带领当地农民走上了创富之路。我们联系到了王红梅,与她展开了一场真诚的对话。
记者:你为什么要放弃北京便捷的都市生活回来呢?回来后为什么想到经营奶站?
王红梅:我爸妈年纪大了,把他们留在老家我总是不放心,就想能一边照顾他们一边做自己的的事,如果能带动乡里乡亲一起挣钱那再好不过了。经营奶站是个偶然的机会,老家的一家奶站快经营不下去了,我通过了解发现是管理上出了问题,在北京十几年自己做生意学到些经营方法,就想试试看吧。
记者:在农村经营产业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王红梅:刚开始问题挺多,资金就是个大问题,04年的十五万那真是大价钱了,自己攒了些、跟亲戚借了些,好多人都怕万一不成功把钱打水漂不借给我。当时我算了下奶站的日收量是1.2吨,那么一天就可以收入200元了。后来资金解决了新问题又出来了,由于我是个年轻女孩子,村民对我不太信任,加上别家奶站的排挤,一夜之间奶户几乎走了个净光,我感觉天塌下来了,那么多钱投进去……
记者:后来呢,你是怎么解决的?
王红梅:父母因此倒下了,我必须要振作起来呀,那时候就抱着一个想法“坚持就是胜利”。我挨家挨户低声下气,说尽好话,并承诺给村民一定的优惠。一部分村民看我一个女孩子家不容易答应给我一次机会,那时候正好蒙牛公司下来调研,他们觉得我投资挺大,也破例给我一次机会。既然大家都帮忙,我也得好好干不是。那时候整天“牛粪里来牛粪里去”,跟大家一起挤奶,给他们讲科学饲养牛的知识……父老乡亲其实很单纯的,你真心对他们,不摆架子,每月准时把奶款给他们,当他们看到希望后奶户就逐渐的增加,奶户养牛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记者:你认为作为一个农村产业经营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发展好自己的产业?
王红梅:眼光,首先是能在别人认为的问题中看到商机的眼光,还有就是信义,做生意本来就是件互利互惠的事情,要对你的父老乡亲讲信义,对你的上级讲信义,对喝你牛奶的消费者讲良心。做生意问题不少,需要各方面的帮助,在奶站需要扩大规模,由原来的合作社转型为牧场的时候,资金短缺,我向镇政府求助,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农业银行、信用社申请扶持贷款,款到位后就开始征地,在村民们的帮助支持下,征地进行的非常顺利。
后记
如今,这个有着孝心、责任心的女孩把她的奶站产业发展成了占地50亩,拥有两个200米牛舍大棚和4个6米宽的青贮窖的养牛专业合作社,为奶户新盖住房十余间,配备在凉城县算是一流的设备,一台大型铡草机、一台装载机、一台80吨的地磅和一台8立方的两用拌料机,带领当地农民真正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这位农民的女儿广受当地村民的好评,她雇佣了几名既不会操作机器,又不会饲养奶牛的村里的孤寡老人,给他们提供了住所,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经常为村里一些老人们掏钱买药,带他们到县里看病。善良的王红梅就这样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着平凡而闪亮的人生。
李德军:扎兰屯肉鹅靠品牌赢来市场
李德军,男,32岁,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农汇农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德军家出售的托欣河牌大鹅远销全国,如今他家的大鹅和鹅蛋供不应求,很多买家预付款都打来了,但是他手里大鹅和鹅蛋却不够卖了。李德军告诉记者:“凭借我家的绿色品牌,今年已经向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等地卖出1万多只整鹅和1万多只分割速冻鹅,全年共放鹅雏10万只,预计年利润在500万元左右。”
扎兰屯山清水秀,拥有辽阔的天然草场,水美草肥,鹅养殖业发达。这里的肉鹅素来以“绿色、天然、无污染”而远近闻名,不仅产品在当地畅销还远销中国大部分城市。
2009年,看到商机的李德军在当地团市委等部门的创业扶持下,开始组建托欣河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当地的浩饶山乡承包荒地建养殖基地,在市场的竞争中,李德军意识到绿色品牌的重要性,并在同年注册了托欣河品牌,经国家检测为绿色无公害产品,并颁发了证书。为了保证肉质的纯天然绿色无污染,大鹅在饲养过程中,严格选址,喂养以玉米豆粕为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酝酿,实现了肉鹅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配送、消费终端等全产业链监管,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品牌体系。
好的品牌自然迎来了消费者的青睐,订单随之而来,跟着李德军养鹅的农户也越来越多了,5年以来,“公司+农户式”的经营模式带活了李德军所在乡镇的养鹅产业,2011年李德军成立了农汇农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年用鹅量高达十余万只,养鹅农户高峰时达到千余户之多。近两年随着企业的壮大,养鹅户已由过去小家小户的散养发展到规模养殖,最大的养殖户年养鹅上万只,通过科研指导、规范标准,保证了源头鹅的绿色安全,也给李德军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今扎兰屯市托欣河绿色大鹅的直销店已经开了3家,外地联盟店扩展到10家,并且在网络上开通了大鹅销售网店。除了整只、分割速冻出售外,现在李德军正在组建大鹅熟食店。谈起公司的未来,李德军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将进一步拓展产销量,保证端上消费者餐桌的是绿色环保无公害的,在深加工上下工夫,做大鹅产业链,凭借大鹅的绿色“身份证”,占领更大的市场,带动更多的养殖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