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 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主办

设为首页 收藏 登录

靓丽内蒙古

当前时间

活力内蒙古官方账号:

草原历史首页 草原往事 历史人物 钩沉揭秘 考古发现 老照片 地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草原历史 >> 地方志

甲子桥回望

分类:地方志  2017-12-25 16:54:06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热度:
甲子桥畔、蓝天、绿地、清流、鸟鸣、童趣,深深地嵌留在我遥远的童年欢乐和难以忘怀的记忆中。

  

  甲子桥畔、蓝天、绿地、清流、鸟鸣、童趣,深深地嵌留在我遥远的童年欢乐和难以忘怀的记忆中。

  古老的西河是流经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城西的一条小河。它发源于大青山南麓向南十多公里,与小黑河、大黑河汇合,向南流入托克托县境内汇入黄河。出归绥城北门西行,经西顺城街至西遇河水,这就是西河。在此架桥经西顺城街进入市区,该桥名曰:甲子桥。甲子桥长约十多米,宽约六七米,三孔石墩桥。河水南行不足千米,遇大坝拦截形成人工湖。其东岸在乃莫齐召至桥头街附近,西岸在西茶坊绥远省立救济院附近。大坝是由西菜园菜农用泥土夯制的,菜农筑坝抬高水位,顺东岸另筑的小水渠,将水不断送入需要灌溉的菜地里。当湖水水位下降不足自流时,在渠口设水车或人工或畜力汲水继续灌溉。每当雨季到来,山洪下泻滚滚而来时,大坝溃不成堤,湖面变滩涂,河道成小溪。甲子桥曾经是西河上一座重要的桥梁,通衢要道。它与北面的牛桥相守相望,牛桥是用大石条砌成的拱形桥,只便于行人和牲畜跋涉,甲子桥平坦,是当时从西郊进出城的要道。拉草的、送粮的货车,载人的轿车,手推的独轮车,徒步走路的行人,还有牛群、羊群都是由此进出城来。甲子桥上昼夜车马行人不断。两岸一年四季变化的自然风光和魅力,承载着两岸人家,尤其孩子们的欢乐。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这些节令对本地人来说早了些,但春风送暖,河道解冻,冰雪消融势不可挡。阳光照耀下,冰茬的断裂面晶莹剔透,清冽的河水透过冰缝掩盖不住的喜悦,潺潺、淙淙地欢唱着流淌出来。飞溅出的小水花,珠玉般滚动着又落回水中。清澈可见的河底显露出各色的卵石,光洁鲜亮。饥渴了一冬的麻雀、喜鹊、乌鸦、野鸽子,逮住这大好时机,成群的栽到浅滩畅饮起来,又不时抬起头来观察着四周,如遇大的响动,轰然飞起,盘旋几周,又一头扎回到河边,继续汲水。还有的聚簇在裸露的浅水滩上,欢畅地沐浴着,不停抖动着翅膀,溅起一波一波的水珠,阳光下闪烁着斑斓的色彩。之后,北归的候鸟青雀、兰靛、红靛、画眉、大头虎不浪也不甘迟到,来造访尚留残冰的河边。各路鸟儿会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似诉说着北归一路征程的欢乐与辛劳。

  夏季到了,河边的花草芦苇都蓬勃生长。湛蓝清新的天空下,蝴蝶、蜻蜓、蜜蜂等各种昆虫享受着大好时光,嘤嘤嗡嗡欢唱飞舞,占领着各自的花朵草丛。两岸的孩子们有的追逐着斑斓多彩的蝴蝶,有的逮一个蜻蜓用绳子拴上,随着飞着的蜻蜓不住的绕转,本地人叫做“绕麻郎儿”。还有的蹲在草丛中耸着耳朵闻声搜寻着蛐蛐、蚂蚱,逮着了放在盒子里听清脆悦耳的叫声。还有挖蚰蜒挖蝼蛄的,当做诱饵来捉鸟的。河水也温暖多了。孩子们各找自己的伙伴在河边会合,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胆大的赤身裸体光着脚丫爬上大桥、翻过护栏、下到桥墩的凸处向河里跳,比赛看谁胆子大。桥墩前,洪水的冲刷和涡流的作用,形成了小沙滩或小沙丘,孩子们跳下去最惨就是蹲个屁蹲儿,或向前扑倒喝了水,孩子们风趣的叫“狗吃屎”,次次引起围观的哈哈大笑。更多的小孩子脱下衣服放在岸上,光着屁股一溜烟的跑进水里。在较深的地方(一、二尺多深)两手托河底两腿直扑腾,打起的水花四处飞溅,还时不时学大孩子深水中游泳,两手急速扒水,学“狗刨”游上一小段。遇上恶作剧的趁人之危,把水潲在人家身上、脸上使其换不上气来。于是水仗就打了起来,游泳的马上转身,反手刨水射向对方。更有仗义的和凑热闹的伙伴也参战,群起而攻之。进攻的应战的打成一片,寡不敌众的落荒而逃。

  传说,喝了活的小鱼能使眼睛亮起来。于是小孩子们在浅水滩卷起了裤腿,弯着腰、两手前掬、瞪大眼睛、慢慢向前挪动着,一旦看到一两条小鱼,立即屏住呼吸,扑了上去。逮着小鱼送到嘴边一吸溜,便活生生的吞入肚子里。玩的时间长了,腰也弯的累了,就相互攀问战果,个个兴奋,眼睛特别亮,好像小鱼真的给眼睛加了光似的。

  天热、水满、花繁、草旺。白天燕子和不知名的小鸟控制着河面的低空,在河道上空任性的翻飞俯冲,享用漫飞的蜻蜓、蝴蝶和各类昆虫的大餐。天黑后,蝙蝠兵团应时出征。在河道上,在街上纳凉的人们头顶上,,捕食夜游的昆虫。两岸的孩子们也没消闲,聚集在车马少又宽阔平坦的地方,一个个卷起裤腿、光着脚丫、手提着鞋,选择时机将自己的鞋抛向蝙蝠,口中还不住的喊着“夜耗子穿鞋戴帽子”,希望有着“雀盲眼”的蝙蝠会一头钻进抛起的鞋窝子里。孩子们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男孩子有“弹珠珠”的,滚铁环的,打“老小”的。女孩子们比赛“跳房房”,还有“抓石子”,一个个童趣盎然。

  不论哪个季节,做小生意卖小吃的始终很活跃。每当晚上,辨不清是哪里口音的“辣辣换,赛梨的萝卜”一声喊响了整个街巷和河滩。你选中萝卜,卖萝卜师傅就为你精雕细刻般的加工起来。先是用小刀旋去长樱子的部位,再转着萝卜从上到下把有辣味的萝卜皮削成一瓣一瓣的花瓣样,再将萝卜芯切成井字格。嫩凌凌、脆生生、沁出水珠的萝卜,吃到嘴里清香嘎嘣脆,格外馋人。肩扛椭圆形木桶的师傅一嗓子“油炸鱼耶……”,更有一番情调。尾音的“耶”字拖腔男高音似的韵味回荡在街巷,招揽着食客们。一声城北头回民口音的“大馏丸、莲花豆”;“香蕉糖、杏干糖”,“稀果子羹”;新城满族口音的“甜窝窝”招引的大人小孩们围拢不断。还有山西口音的“磨剪子、剷刀子 ”“钉锅钉碗钉盆子唻”汇成了小城常年不断的如诉如歌的市镇交响曲。

  秋风凉,雁南翔,朔风吹,草萋荒。一天天寒冷袭来,跑步似的进入冬季。河面很快结冰,整个河道变成了白花花的玉带。寒冷的天气没能压服了生命活力旺盛的小朋友,平坦开阔的冰面成了他们的驰骋疆场。小朋友们找来一块块与鞋长度相当,宽约四五厘米,厚一二厘米的木板,再找比木板长五六厘米的八号铁丝将铁丝两端折回牢牢固定在木板纵轴中心线上,另在适当部位固定上两条捆绑脚的绑带,冰鞋就制作成功了。小孩儿平衡能力差些,在一只脚上绑冰鞋,另一只脚蹬地产生向前的推力,还可左右转变方向。大孩子两只脚各绑一只冰鞋,在冰面上自由的旋转驰骋了。还有冰车,就是在一块三四十厘米见方的木板下,固定上两个冰鞋,再配上两根铁棍做成的冰锥子,人盘腿坐在木板上两手握住冰锥,用力向后杵,冰车就飞一样的滑了出去。在开阔的冰面上,穿冰鞋的,滑冰车的任性的互相穿梭互相躲让,互相碰撞,碰撞了也不会争吵埋怨,各自调转方向继续滑行。一个冬季,尤其寒假期间,天天满场,格外红火。

  在冰场边缘还有一群群的抽“毛猴”的孩子。“毛猴”大部分也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找一块儿分量较重的木块,用菜刀刻成上部三分之二是圆柱体,下部三分之一是圆锥体。制作精致考究的在锥尖处还镶嵌一颗钢珠,在顶端的平面上用各色油漆画几个同心圆,再制作一根鞭子,将“毛猴”放在冰面上,用鞭子抽几下,“毛猴”尖朝下旋转开来,不时再抽几鞭子,涂有各色的“毛猴”像精灵一样飞转着。滑冰的、抽“毛猴”的,如此红火的场面延续到来年二三月,冰河消融候鸟再次回来。如此年年欢乐,年年企盼。

  一九四九年七月中旬甲子桥被一场山洪彻底冲毁了。回望甲子桥,成了我们这代人的深深的眷恋和抹不去的乡愁。(赵增礼)

甲子桥回望

分享到: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