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 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主办

设为首页 收藏 登录

靓丽内蒙古

当前时间

活力内蒙古官方账号:

草原历史首页 草原往事 历史人物 钩沉揭秘 考古发现 老照片 地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草原历史 >> 地方志

一巷三段三个名

分类:地方志  2017-12-14 14:13:20  来源: 呼和浩特晚报   热度:
在呼和浩特的历史上,有一座清朝建造的绥远城,这座城市的出现可以算是一种奇迹,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一座一应俱全的城市拔地而起。


  在呼和浩特的历史上,有一座清朝建造的绥远城,这座城市的出现可以算是一种奇迹,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一座一应俱全的城市拔地而起,无人不为之感叹。因为城市的规划很好,所以每条街巷,都一板一眼地记录在案。而有一条小巷子,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原因可能和巷子的名字有关。

  小巷全长二百余米

  这条巷子算是绥远城里最为神秘的小巷了,首先它是已经消失了的,无论在地图上,还是在人们的脑海中,巷子的具体位置已经无从得知了,其次它很短,满打满算也就二百几十米的样子,一条二百多米的巷子里,住户和人家都比较少,最后它有好几个名字,且书中并无记载。

  以上种种原因,给寻找这条小巷设下了不少障碍,不过历史无法更改,毕竟这条小巷曾经存在过,那么就一定有迹可循。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有幸遇到了一位曾经在这条巷子里居住过的老住户,这位已经七十多岁的张先生说:“这条巷子就在将军衙署正门的南面,也就是现在新华大街的南侧,过去叫做新城西街的南侧。现在看来,将军衙署正门对面,新华大街南侧的第一条街道是西落凤街,那是因为这条小巷被拆建后已经找不到了,大概位置就是西落凤街与新城西街中间的位置,东西走向,一头连接着新城南街,一头连接着日盛茂街,全长也就二百多米的样子,算得上绥远城里最靠近城市中心、最短小的巷子了。巷子两边有着较多的居民,一般在将军衙署附近的巷子周边,都会聚集一些人气,所以这里的居民还比较多,不过这条巷子很小,而且有好几个名字,所以常常让人混乱,加上现在了解情况的人有些不在了,或是搬迁了,所以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小巷东段叫做“江南馆巷”

  小巷的东段也就是新城南街的一部分,这里无论建造什么都非常显眼,所以巷子的名字,也因巷子东段的“江南馆”而得名,也正因如此,凡是知道这条巷子的人,也大都更熟悉这个名字,也就是江南馆巷。

  那么,江南馆又是干什么的呢?原来这座江南馆是清朝的建筑,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现在没有人见过这江南馆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过听张老说:“这江南馆里住着的都是江南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南方人,而这些南方人大多都是秀才之类的文化人,至少在清朝时候,这些人就代表着文化。大家都知道江南的笔墨纸砚都十分出名,这是因为无论是书画、诗歌都是江南地区的较为兴盛,和塞北相比,多了几分细腻,少了几分粗犷。而江南馆里住着的这些有文化的南方人,有一个统一的工作,那就是师爷,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秘书,或者文案之类的,是专门为绥远城里的大将军,或是协领、佐领等官员服务的书生。而江南馆则是这些书生聚集开会的地方吧。”

  张老说因为自己也没有亲眼见过,只是听父辈们这样说过,所以具体这江南馆是工作场所,还是聚会场所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按照地理位置来讲,在将军衙署正门的对面,应该是方便这些书生能够很快地来到大将军的身边,有任何需要处理的事情都可以第一时间赶到,所以这样猜测,这江南馆可能也管吃住问题。

  为此,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也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师爷,原来师爷在清朝时候非常流行和活跃,虽然他们不是官,但确实是官员的左右手,几乎官场上的任何事情都由师爷处理,所以在绥远城里,有一处专门给师爷建造的江南馆也不足为奇。

  小巷中段叫做“王德巷”

  虽然这小巷不长,但巷子的中间部分又换了一个名字,叫做“王德巷”,据说是因为巷子中间有一户人家主人叫王德,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但这个王德到底是干什么的,人们还真是说不清楚。

  张老说:“要说这个王德,谁也没见过他,所以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因为我小时候有记忆时,这个巷子已经成为大杂院了,原来的小院并不属于某个人单独所有,而是大家住在一起。所以当时有人说这条巷子很短,东西两头都没有住户,只有中间一段有人家,而这家的主人就叫王德,所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称呼小巷。不过也有人说,巷子里还有其他人家,只不过王德是当时绥远城里出名的武师,有相当了不起的武功,经常有人前来拜师学艺,在周围到处打听此人的家在哪里,所以人们才直接称呼这条小巷为王德巷,不过这些也都只是传说,不足为信。”

  “在我印象里,这条巷子住着二十几户人家,有一排房子,房子门前都有自己的一个小院,院子和院子都紧挨着,院墙很低,家家户户几乎都可以互相看到,要是借个油盐酱醋,隔着墙就可以拿去,不过房子的结构不太一样,有的墙是青灰色的砖瓦,有的墙是红黄色的砖瓦,可能有些是原来就有的,有些是后来才建的吧。人们出来进出都很和睦,在巷子里最常见的就是人们挑水的场景,或是双手提着水桶,或是用扁担挑着,而到了星期日,是人们洗衣服的日子,更是可以看到挑水的人。”

  巷子的西段“柴禾铺巷”

  在没有煤炭的年代,人们生火做饭都是靠柴禾、干草之类的燃料,在呼市旧城,劳动人民居多,为了省钱,柴禾除了买来用,自己也会收集木材来用,在绥远城里居住的人们大都是“上班族”,有着固定的工资收入,所以生活相对富裕,因此,在新城,卖柴禾的老板也有自己的店面。

  在巷子的西段有一处售卖柴禾的商铺,因为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不需要担心生意,不过进了店铺的柴禾,质量上一定要讲究,那就是一定要干燥,并且不像树枝树杈那样粗细不匀,长短不齐,而且一条条长短一致,粗细均匀的木材,这样的木材大多都是由整棵木料,用斧劈成,再捆成捆来卖。整齐干燥的木材,易燃又耐用,很受欢迎,同时,店铺中还出售木炭,因为没有煤炭,干木材虽然易燃但持久度不够,所以柴禾店里还会出售木炭,这样点燃可以在冬天取暖使用。因此,这条小巷的西段又被称作是柴禾铺巷。

  不过,在张老的记忆中,已经有煤炭了,在巷口西口的柴禾铺也已经消失了。张老说:“我的印象里,已经有炉子了,虽然也用木柴,但大多是用来引火点燃煤炭用的,而木柴也都是几把旧家具、旧商品收集来,用的时候再用斧子劈成小段,放在炉子里使用。”

  这条二百余米的小巷,因为每段各具特色,又被人们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因为这条小巷在不同的人眼中又有完全不同的印象,就像镜头一般,你从哪边路过,就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小巷。(李蒙)

一巷三段三个名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