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管 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主办

设为首页 收藏 登录

靓丽内蒙古

当前时间

活力内蒙古官方账号: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草原文艺 >> 特色副刊

烧卖记忆

分类:特色副刊  2017-12-18 14:49:43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热度:
我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呼市人,可说来却惭愧的很,吃烧卖的历史却也只有40年,对烧卖的了解也就是近些年的事。

  我虽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呼市人,可说来却惭愧的很,吃烧卖的历史却也只有40年,对烧卖的了解也就是近些年的事。

  小时候是票证供应的年代,有限的几斤羊肉大多是逢年过节用来包饺子的,烧卖,别说没吃过,都没听说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父亲在达茂旗的战友给送来半只羊,全家人高兴的不得了,母亲提议说,包顿烧卖吃吧!可父母又不会做,就请来了单位食堂的大师傅来家给做。师傅如何切肉拌馅我没看到,但师傅擀烧卖皮的工具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它是用椭圆形镟木槌和横穿其心的活动轴辊合成的,通常又以枣木或者杏木的质材为最佳。这种家具人们叫它烧卖槌。师傅左旋右转,于是在面粉的飞扬中,捣出一摞摞雪白的烧卖皮……后来父亲也学会了捣烧卖皮,不过用的却是酒瓶子了,这也算是呼市人的又一大创新吧!

  烧卖蒸了三大笼屉,且还是师傅亲自烧火拉风箱,他说:“蒸熟烧卖也就几分钟,但掌握好火候也很关键。”蒸到中间时,师傅还要把最下层的那笼眼疾手快点放到最上面,最上层的再放到下层,依次类推,本地人称之为“雀儿顶蛋”,原来蒸烧卖的学问竟然也这么大。烧卖出笼时不但香气四溢,满室清香,尤其那皮薄如纸,晶莹剔透,红白绿相间的肉馅突现眼前,就足以馋涎欲滴了。烧卖要趁热吃,再沾上拌有辣椒的醋,那叫个好吃。从此,烧卖就住在我的胃里了,挥之不去,开始有了烧卖情结。父母还把左邻右舍喊来一同吃,孩子们吃的那叫个香哟,头都不抬,齐口都说比包子好吃。

  第一次下馆子吃烧卖那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了,工友们有在旧城居住的,说是大召那“庆春园”的烧卖好,且是老字号,那时还没有大召广场。然后就骑着自行车上旧城吃烧卖。庆春园是个以经营烧卖为主的百年老字号,坐落在玉泉井的西侧,明清时的建筑风格,庭堂也很大,能放十多张大圆桌子,互不相识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烧卖喝着茶聊着天,其乐融融的,感觉特别美好。

  第一次很体面地吃烧卖,是在大北街的“麦香村”,这也是个老字号,烧卖也是一绝,且那时还能算得上呼和浩特市最好最高档的饭店之一,这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了。那时我做宣传和销售经理,有机会出席更多的饭局,重要的客人和客户,尤其是外地来的接风宴大都会选择在麦香村,吃顿烧卖显得很高大尚,还有地方特色。

  如今请客吃烧卖又大多选择“德顺园”了,或上“烧卖一条街”了。

  烧卖,呼和浩特一种极普通的食品,可谓是家常便饭,却成了一种地方风味特色,给予了人们更多的美好记忆,甚至是乡愁。吃烧卖已是呼和浩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贯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早在清代,它就以地方名小吃的身份敲开了京城的大门。当时它就挂着“归化城”的标签。归化城就在今玉泉区境内,以此类推,烧卖也就是玉泉区的著名风味小吃了。可在四下看看,烧卖又不是玉泉区独自拥有它。如今,市专营和兼营烧卖的餐馆、饭店遍布大街小巷、各个角落和乡村,呼市的烧卖经久不衰,非常好!

  如今我的生活已离不开烧卖,尤其是在寒冬里,一早起来,烧卖馆里来上一两烧卖,喝上一壶浓酽滚烫的青砖茶,倾刻一下子就能暖到脚心,仿佛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杨东升)

烧卖记忆

分享到:

热文排行